原标题:量子物理学赝能隙难题获突破科技日报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纽约熨斗研究所计算量子物理中心研究人员巧妙地运用了一种计算技术,在理解“赝能隙”这一长期困扰量子物理且与超导性密切相关的难题上取得了突破。
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
近日,谷歌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芯片“Willow”,其在纠错能力和性能表现上实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紧跟其后,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也在arXiv线上发表,从实验数据来看,“祖冲之三号”内置处理器与Willow性能大致相当。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2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月21日,记者从南方电网公司获悉,由其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套±800kV特高压直流量子电流传感器近日顺利通过新产品技术鉴定。由院士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产品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月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于2024年12月17日在arXiv线上发表,超过谷歌于2024年10月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最新进展——72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实现了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实习生 王思蕊11月4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国自主量子算力已实现出口销售。中国首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源量子”)已向海外首次销售中国自主量子算力,购买方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知名企业。
在当今科学领域,量子物理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量子物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有一对双胞胎科学家——克里斯·怀特和马丁·怀特,他们的研究成果为量子物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参考消息网11月21日报道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19日报道,可用的量子计算机离我们又近了一步。美国微软公司和原子计算公司宣布,它们创下了纠缠态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新纪录,这对于开发能够自我纠错的量子计算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