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纱→ 打纱筒→ 耕纱→ 穿筘→ 梳布→ 上机→ 穿综→ 织布→ 采摘蓝草→ 发酵→ 沉淀→ 打蓝→ 染布→ 晒布。至少在3000多年前,人们已开始利用棉纤维,作为纺织原料制作衣物,直到现在,在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仍然一直流传着土织布“墩头蓝”的传统工艺。
11月2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主办,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承办,兰溪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兰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浙江金梭纺织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纺织行业“兰溪-金梭杯”织布工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在浙江省兰溪市隆重开幕。
“工匠原创计划”项目中的当地织布工。对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农村的织布工来说,完全依靠自己的创意完成一块地毯是他们从未想过的事情。而获得“2019年度创意企业”的印度斋浦尔地毯公司却认为这些乡村手工艺人的创造力不应该受限制。因此,他们发起了“工匠原创计划”。
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00~900毫米,光照时间长,适宜农作物的生长。1930年代,山东的耕地面积就达到1.1亿亩,小麦平均产量4900万担,1934年更突破了6700万担,成为当时的全国第一,加上杂粮,年产粮食800万吨,供3800万民众吃饭毫无困难。
2016年11月初,深秋时节,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全国60多位特殊的“客人”,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暨班组建设现场交流会”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杨普工作室”成为现场最亮的看点,引起与会者极大关注和热议。
所有的工序都是自己在家完成,手工做一件衣服,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都很多,但是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很多手巧的妇女成为了“织布小能手”,在庄行,目前还有一位有此手艺的阿姨,她是土布染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亚芳的女儿——蒋仁英。
中新网绍兴2月22日电(项菁)隆隆的机械声中,一卷卷布匹入缸浸染,再经定型、后整理等多道工序,一张张艳丽的面料便新鲜出炉……22日,在浙江绍兴柯桥“越新印染”纺织厂,几十名工人忙碌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车间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今年春节前后,我们已经拿到不少订单。
李恪跟着田蒙很快就出了庄子,到了隔壁一处院子,这里是田蒙腾空,专门用来生产李恪给出来的这些东西的。等李恪过来的时候,组装好的东西已经就整齐的摆放在院子的一处位置了。甚至连准备好的蚕丝和纺好的纱线都已经做好了生产的准备。一位纺纱工,一位织布工都在机器面前等着。“见过殿下。
来源:【云南日报】“咯吱,咯吱……”在普洱市墨江县雅邑镇坝利村坝利组,哈尼族农户家中的织布机正传来阵阵声响。只见哈尼族妇女脚踩在织布机上,一上一下地发力,织布梭子不断穿梭在一根根棉线之间,不一会儿,一块平整厚实的哈尼族粗布就出现在织布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