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韩愈【原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今年是韩愈逝世1200周年,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古文是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影响持续千年之久,其所涵育建构的超越家族血缘、身份等级的“同道中国”理想,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认真对待和反思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
【著书者说】涵育“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作者:刘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韩愈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在文章史上,他是深受推崇的古文宗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仁统”与“道统”。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即其《原道》说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道”“德”无论是合在一起作为“morality”的汉译,还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重要观念,都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规范众人行为?不同地域之间是否有区别?这些问题都极为复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古代经学是一个信仰、思想、知识、文献、政教的综合体,它渊源于上古时代的封建礼乐制度,其中的卜筮、歌诗、礼仪与历史档案,经过不断地选择、阐释,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派加以总结、编纂、传授,在汉代被确立为统一郡县制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以及东亚文明产生
如果你也喜欢古文,钟爱文言文,那么,《古文观止》是一部不能错过的书。从东周至明代,222篇古文,全部集合在一本书内,名为《古文观止》。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赤壁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知名的古文,都集合在这一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