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渝忠客2180”客轮是重庆市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2013年,秦大益和曹利芳合伙买下这艘旧客轮,但好景不长,受沿江高速公路通车的影响,二人一度支付不起客轮的油费。
来源:九派新闻 在重庆忠县,洋渡到西山两个码头间至今开行着“水上公交”。秦大益是“渝忠客2180”的船长,一年出船363天,剩下的2天,是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还要留在船上守夜。这位长江上的“摆渡人”,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运送菜农进城卖菜。
△“渝忠客2180”客轮西山码头。△满载果蔬的“渝忠客2180”客轮即将靠岸。△来自洋渡镇的菜农将新鲜果蔬从客轮挑到码头边。△菜农依次走出趸船,码头梯道上的市民等候已久。△秦大益在帮菜农和买菜市民兑换现金。△曹利芳在直播推介来自洋渡镇的特产龙眼。
曹利芳是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两位合伙人之一,这条水上线路原本是当地老百姓出行的生命线。“渝忠客2180”客轮停靠在西山码头2016年底,经过洋渡镇的沿江高速公路通车后,大多数老百姓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但仍有一部分沿江村镇的老百姓依然选择坐船到县城。
中国记协微信新重庆-重庆日报近日播发纪录片《“扁担轮渡”的船长与老人》并入选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的代表作”。同样是在重庆,我们关注过“背篓专线”的故事:《咋就火了,又火了?》。山城的烟火气,越“蹲”越有味道。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一艘长江客船的船长拍摄的视频在网上意外走红。两年来,涌入越来越多的粉丝。朴素的农村景象、美丽的长江,还有野生的码头文化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上午7点20分左右,菜农等待的渝忠客2180号快要靠岸了。
原标题:长江上的暖心“水上公交”在重庆忠县洋渡到西山两个码头间至今开行着当地唯一的“水上公交”——“渝忠客2180”。船长秦大益一年出船363天,剩下的两天是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即便这两天不开船,他也要留在船上守夜。每天6点半,“渝忠客2180”都会准时出发。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网红船长秦大益正驾驶“渝忠客2180”客轮前行,身后挂着网友、老人们送给他的锦旗。 记者 彭瑜 摄“渝忠客2180”客轮火了!船长秦大益也成了网红,粉丝高达240.3万人。
【这些暖心故事82】 刚过了小雪,清晨的长江江面水雾迷蒙。“过来喽,过来喽!”不远处,“渝忠客2180”客轮缓缓驶来,重庆忠县康家沱码头顿时热火了起来,20多个菜农,忙不迭地拢起什物,支起扁担,一条长队排起。杨兴美一手拉着83岁的老母亲,一手背上菜篓,准备登船。
重庆忠县,洋渡至西山,两个码头间至今开行着“最后的水上公交”。“渝忠客2180”客轮船长秦大益,一年至少出船363天。剩下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他也在船上守夜。错过女儿所有家长会时、靠借钱凑够儿子学费时,秦大益也曾硬起心肠——这船是开不下去了。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60岁出头的闫光芬,是重庆忠县乌杨街道高寨村的一位农民。每隔几天,她就会背着地里的新鲜收成,和其他几十位菜农一起,趁着清晨来到村里的长江岸边,乘坐“渝忠客2180”客轮到县城售卖。
“渝忠客2180”连接着村庄与县城,是重庆市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沿岸上船下船的乘客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菜农。船长秦大益和船娘曹利芳是同乡。2013年,他们共同出资,开始合伙跑船。当时,陆上交通不便,走水路是当地人主要的出行方式,客轮生意还算红火。
冉大爷在船头的甲板上整理自己背篓里的菜。深秋十月,早上7点长江边上的重庆忠县洋渡镇还笼罩在一层薄雾当中。浑厚的渡轮汽笛声响起,穿透了这个只有几条街道的小镇,这意味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行的长江渡轮“渝忠客2180”,即将开始它当日的航程。菜农们背上新鲜的蔬果,搭船前往忠县售卖。
在重庆忠县洋渡到西山两个码头间至今开行着当地唯一的“水上公交”——“渝忠客2180”。每天6点半,这艘船都会准时出发,坐船的多是一些菜农,背着背篓、挑着扁担、乘船进城卖菜。45岁的船长秦大益开船送老人卖菜、下船帮老人搬运。
红苕尖、四季豆、竹笋、大蒜,带着热气儿的豆腐、鸡鸭鹅……这些来自村里的鲜货,每天都把渝忠客2180的甲板挤得只剩一条过道。这条被称为“背篓专线”水上版的渝忠客2180,是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船行2小时 把菜卖个好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