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6月12日电 题:黑土地耕作模式变化:保护性耕作“版图”不断扩大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武江民、马晓成、孙晓宇秸秆还田、粪肥养地、等高种植……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近年来,东北三省统筹布局,现代保护性耕作新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耕作方式。新耕种模式推广面积不断扩大。
为引导和提升群众黑土地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保护黑土地社会氛围,作为第二十三届长春农博会的一项活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宣传推介活动于8月18日在长春农博园农机展区举行。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的工作人员及来自各地的200多位农民朋友参加了活动。
“这里采取农艺和生物措施保护黑土地。去年秋天秸秆全量深混还田,增加黑土地的有机质。”绥化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张树春介绍说,“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土壤剖面,65公分都是黑土,在30公分左右,都能看到翻埋的秸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产丰产的黑土地更是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继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通过免耕少耕播种等多种模式,开展保护性耕作1亿亩,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侵蚀防治。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
央广网哈尔滨4月15日消息(记者马俊玮 通讯员宋倬 丁宁 夏艳涛)4月15日上午,记者从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上获悉,以“六个替代、六个全覆盖”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北大荒模式
来源:人民网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内,玉米长势喜人,遥控无人机正为农田喷施农药,广袤的黑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始终致力于丰富拓展‘梨树模式’的内涵外延,打造更加节本增效的‘4+2梨树模式’,现在已经初步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今年是《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实施的第一年。东北网于5月23日-29日推出“黑土丰龙江”系列报道,从数据图表、保护模式、动画解读等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黑龙江坚决保护好利用好黑土耕地,筑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来源:【人民网】梨树县的大型农机正在收割(资料图片)。王贵满(前排中)在和科研人员研究玉米长势。以上图片均为梨树县委宣传部提供核心阅读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正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守护着“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经济日报黑土地是优质稀缺的耕地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它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黑土地保护工作进展怎样,如何综合施策做好黑土地保护?
作者:张 颖近日,据媒体报道,吉林、黑龙江等地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创新攻关、肥沃耕层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保护措施,把黑土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把保护黑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确保其不减少、不退化、永续利用,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意义深远。
来源:经济日报 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经过多年开发利用,黑土地出现了变薄、变瘦、变硬现象,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对此,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人民网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加强黑土保护与利用协调,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黑土地保护法明确,加强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黑土质量,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