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显诱因的反复上腹痛2年余,加重2周。既往史:外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镜示:病变腺体存在,腺柱血管存在,扩张明显,腺体增大明显,细胞成分部分区域略有增加,小凹存在,腺体形态尚规则。
消化内科医生,尤其是内镜医生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胃镜和病理报告过来询问:什么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性质上是肿瘤性增生,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根据细胞和腺体结果异常增生的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样病变通常认为是癌前病变。
53岁的张女士已有胃病10余年,稍微吃不合适了,就会胃疼、反酸、烧心。几经劝说,终于在当地医院就诊,做了胃镜检查,并取活检送病理,报告显示:轻度粘膜组织慢性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局灶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很多人都有做胃镜检查并进行活检的经历,而之后拿到的病理报告则让大多数人陷入了“懵圈”的状态。除了大家都看得懂的“癌”字,病理报告上更常见的“慢性炎”、“活动性”、“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HP)”如何解读?
患者,男性、76岁,主诉腹部不适1年,既往HP感染并除菌,否认吸烟、饮酒,否认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外院胃镜发现胃窦0-IIb型病变,活检提示:部分腺上皮呈不典型增生,HP(-)。外院无法判断是否是肿瘤性病变,遂介绍至我们科行胃镜精查。萎缩背景,能发现胃癌吗?
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2个名词可通用。往往用于小活检标本,特别是炎症背景明显的小活检标本,难以区分位于黏膜颈部区增生带的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区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变的性质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规范食管癌、胃癌的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防治效果,我委组织制定了《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推广使用。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病理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那么,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是什么?慢性胃炎又是否会癌变呢?
2024年11月29日,是我国第六个“胃癌关爱日”,今年的主题是“护胃健康,远离胃癌”。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3位。很多人确诊胃癌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生存率低,因此,早期筛查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