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集团21所了解到,该研制单位从2009年开始为航天配套研制载人三期天和舱空间机械臂空间驱动组件、高精度位置传感器等机械臂核心部件以及空间站任务其他相关配套电机,研制过程贯穿了整个载人航天三期任务,历时10年,研制过程经历模样、初样、初样鉴定件、正样四个阶段,完成了正样11个品种共上百台产品交付。
“咚——咚——咚......”走进重机宇航材料工程(贵州)有限公司锻造车间,撞击声匀速传来。在声音传出的位置,十余名工人正协同加工刚出炉的锻件,有的负责运出燃气炉里烧得通红的锻件,有的负责用夹取料机将产品夹上油压机加工平台。
中国研究人员正利用3D打印技术,为航天员未来的太空行走制作更安全的航天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工艺研发中心最近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舱外航天服通风流量分配管路和法兰产品的一体化成形。这样做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保证航天员舱外活动的安全,并提高航天服的研制进度。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大跨步前进,宇航发射任务逐年递增,为了在人员不变、任务量翻番的条件下满足新阶段生产需求,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以3D打印技术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应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展开一场生动实践。
9月13日,在中广核广东汕尾后湖500MW海上风电项目单桩基础施工时,起重船“宇航58”发生大臂折断事故。项目总包方为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方包括中铁建港航、中交三航局、华电重工和龙源振华等。“宇航58”为施工方所租赁的起重船。事后有媒体报道推测,该船事故或由设备质量问题导致。eo就此采访了“宇航58”起重船所属江苏宇航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宇航公司高管告诉eo,“宇航58”起重船发生大臂折断事故是因为“溜桩”引起,与设备质量无关。
曾经的中国百废待兴,在诸多领域都受制于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过在如今,我国不仅成功摆脱了在这一领域受制于人的困境,而且还成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成为全球唯二拥有宇航级脉冲管制冷机的国家,表现无疑令人瞩目。
为扎实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推进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5月11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阳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阳春召开,探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推动工业母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何为工业母机?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与在地面不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出舱作业,不仅穿着舱外航天服,还要面对失重等复杂环境的考验,即便是拧一个螺丝都是非常困难的,为此,科研人员还专门研制了很多的特殊工具来协助航天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