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指的是人生理想实现的强大后盾,在这个后盾里有土地、人民和主权的政体。所谓的“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的认同,理解并明白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同时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同情弱小、思念乡土和心怀天下。
转载于《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篇幅略有精简。提要:从“家”“国”二字的文字学渊源看,“家”“国”表示的是大小级别不同的治理或管辖地域,但在此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域中都有相似的政治架构和社会功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张舜清中华民族素有珍视家庭、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和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家书抵万金”,这种浓郁的家国意识和情怀亦可谓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基因。从历史的角度看,君子文化与家国观念是统一的,二者只是从不同向度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花好月圆,阖家团圆。“圆”,乃“中秋文化”深蕴的美好意涵。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便是一年团圆佳节,一轮明月挂空中,亲人们的思念之情便会涌上心头。
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天海拾贝云中松鹤天海拾贝(三百四十一)“国家”和“家国”的“同与不同”【引言】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国庆节,即国家的第七十四岁生日,马上就要到来了,本人把自己多年的疑问及个人看法“晒出”,与众网友分享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