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至29日,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大会召开前夕,总台北京总站围绕当下热点话题,对科幻作家刘慈欣进行了独家专访。当前中国的科幻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特点?AI发展是否会取代作家、画家?人类应如何拥抱科技发展、实现文明传承生生不息?科幻作品影视化的难点在哪儿?
拥有了新身份的他将和商汤科技等共同探索“AI+科幻”新范式,构建线下沉浸式娱乐新业态,并表示人工智能成了想象力的一个加速器,它打破了对因果的执着,打破了经验的成见,用技术的手段解放技术,用不确定性解放想象力。
10月18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谈“新作拖稿”,称平庸之作不如不出,很怕被AI取代,特别是到了现在,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作家编剧,人工智能GPT写的科幻小说,可以说写得越来越好,“我不知道人工智能给我们,至少给我还留下多少时间。
ChatGPT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有人焦虑,有人欣喜。20日晚,刘慈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大众对人工智能冲击就业的焦虑“可以理解”,“这可能是划时代剧变的前夜”。人工智能是否会消灭人类?
作为中国当代最为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在刘慈欣的笔下从不缺乏深刻的洞见和历史维度的前瞻。无论鸿篇巨著的《三体》,还是短篇小说《赡养人类》。他总能用理性到冷酷的现实去戳中人内心最深处的软弱。《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9月28日晚,第35届银河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科幻作家、本届银河奖评委会主席刘慈欣在颁奖典礼举行前接受了记者采访。刘慈欣说,银河奖对中国的科幻文学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从今年的银河奖入围作品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的作品风格比以前更为多样化,更具时代性。
不久前,伴随着这句经典台词,电视剧《三体》预告片在众多书迷的翘首期盼中上线。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期间,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代表、著名作家刘慈欣,听他讲述科幻文学与科幻世界的神奇、浪漫与关怀。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首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有一种力量正在取代作家、编辑,就是ai智能,他坦言,不知道人工智能给他留下了多少时间。【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三体、周文王、长夜》这一章刘慈欣安排了汪淼玩虚拟游戏的剧情,这是极其胡扯的故事情节,现在虚拟游戏都没有普及,更别说2005年,既然把时间写得如此具体,那就请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三体粉是不懂什么叫真实时间历史的,毕竟他们多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