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空间站“太空菜园”喜获丰收,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采摘并品尝了“太空菜园”种植出的新鲜蔬菜。丰收背后,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陈继民团队研发新型航天弹性体材料3D打印技术与工艺,制成第二代太空栽培杯,满足了空间站植物生长的特定要求。
太空蔬菜是将普通蔬菜种子搭载于航天卫星,经过太空失重、缺氧等特殊环境变化,从而使蔬菜种子的内部结构发生激变,返回地面后,经农业专家培育栽种而成的蔬菜,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位于建设镇建垦村的上海高泽祥园科普基地里,就种植了不少太空蔬菜,一起去了解一下。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这里满是广袤无边的戈壁荒滩,苍黄一色,砾石遍地。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4℃,夏季最高气温42℃,地表气温高达80℃,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种植蔬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航天员出征前,在问天阁里吃的青菜从哪里来?
随着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进入发射准备阶段,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地球的日程也已进入倒计时。已经在太空工作生活将近半年的三位航天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精心录制了一段视频,带大家一起打卡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太空家园。
引言:太空探索中的新使命素材来源于网络当我们仰望星空,想象着未来人类在星际间穿梭的场景,除了先进的航天器和高科技装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食物供应。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如何保障宇航员的饮食需求,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最新公布的成果是:2017 年 -2018 年,三批志愿者在 “月宫一号” 中成功挑战持续生存了 370 天,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系统闭合度达 98%,氧气和水 100% 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循环再生了 80% 的食物。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至今,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名航天员“出差”已过半。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作为我国“史上最年轻的乘组”,三名航天员在轨完成了多项任务。
同样是太空种植,美国还在努力打造蔬菜生产系统时,我国就已经实现了世界首次在太空种植水稻。要知道,在太空种植最先是由美俄两国搞出来的,截止到目前,国际空间站已经种植和食用了10种不同的作物,比如辣椒、生菜、萝卜、向日葵等植物。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最近,中国航天喜讯不断。4月26日,神舟十八号成功飞天,航天员将首次在太空养鱼;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开启探月新征程,未来将建设“月球基地”、打造“太空农场”。在天上种庄稼——这并非只是科幻场景,此前,航天员已在空间站成功打造出“太空菜园”。
近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天舟八号搭载的实验材料中,有用于科学实验的“月壤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果蝇。人们曾经往太空上送过什么有趣的生物?它们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听笔者一一道来。
神舟十八号、十九号乘组在空间站会师,航天员李广苏表示“特地新种了一批生菜,等着大家伙儿一起品尝”,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宋令东表示“想在太空种红薯”,在太空种菜有哪些挑战?已经在太空中种植的植物有哪些?从种子遨游,到太空生长相比于“太空种菜”,“航天育种”可能是大家更熟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