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中小学课堂的样貌,教学改革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迎来了新的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各地教科研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举办了一系列学习、培训活动,解读新课标,落实新课标。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但要防止“陷在课标里”,不能机械地把课标的一些文本表述照抄照搬用到课堂教学中。
11月19日,由《优教育》、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基础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创造·探究·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2022版新课标是未来十年课改指挥棒,是教师读懂新教材、新教参背后逻辑基础,是教师撰写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重要参考,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教学建议是大单元设计、学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作业设计、命题设计的重要标准,若教师欲紧跟教育大势,与时俱进做一名称职优秀教师,首当其冲的就是阅读课标、理解课标、运用课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专家从新课标修订背景、框架、地位、作用、意义等宏观角度进行了解读,但笔者认为,进一步细化新课标解读,是当务之急,期待更多专家能站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入解读,让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标过程中不仅心中有方向,还要手中有方法,脚下有路径。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课标实施一年多来,课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教师们在教学设计和命题上存在哪些困惑?12月3日,全国首届“新教学 新评价 新技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