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纯手工技艺,是水族经过世代相传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刺绣工艺,是水族先人智慧的结晶。是用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而制成的一种特殊技艺的绣品。其制作手法独特,被人们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仑,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
中新社贵州三都5月26日电 题:刺绣“活化石”马尾绣展跨界时尚 出海又出圈作者 张红艳马尾和丝线相互缠绕,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轮廓,五颜六色的绣线巧妙地填充其中,飞针走线间便生出浮雕质感的立体彩色纹样……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非遗项目体验中心,水族马尾绣非遗传承人杨妹制作马尾绣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有“刺绣艺术中的活化石”的美誉。近年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充分挖掘水族非遗文化,在做好传承工作的同时,吸引多家企业入驻,不仅扩大了水族非遗的品牌效应,也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渠道,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有刺绣“活化石”的美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都县持续做好马尾绣的提技赋能工作,推动马尾绣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马尾绣就业致富。
编者按:龙腾春意,“年味”非遗。龙年到,全国各地以“龙”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喜气迎人,中华“龙文化”与非遗传承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央广网特别推出“龙耀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系列报道,以非遗视角解读中国年味,与您一起领略非遗里“龙”的奇妙多姿。
“以前居住条件很差,现在住进大房子,道路也宽敞了!”韦应丽是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易地搬迁安置点雪花湖社区的居民,10月31日,她告诉南都记者,搬入社区后生活更便利,她还依靠销售水族传统工艺马尾绣赚到了钱。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里聚集着一个鲜有特色的民族——水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2002 年《水书》入选国家档案记忆遗产名录,2006年《水书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是我们绣法国的订单,这个是样品,大家就是按照这个图案来绣,这个我们做好了,以后还有更多的订单……”近日,在三都县凤之羽民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绣娘工作室,绣娘们正围坐在一起,赶制来自法国的马尾绣订单。马尾绣产品。
她手捻彩线,指尖流动汇出万千锦绣。 她身着宽袍大袖,仿若从600年前走来。 棍棒翻飞,槽鼓振动,他们的舞姿刚劲奔放。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传统村落数量全国第一,民族文化秀丽多元。
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上千年的技艺,其独特之处在于用丝线缠裹马尾用于刺绣,针法有平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等,绣品呈现浅浮雕感,一幅马尾绣作品,往往表现一个愿望、讲述一个故事、蕴含一段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7月21日,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黔东南州的丹寨县拉开序幕,三都县马尾绣项目组团参加。三都县水族马尾绣绣娘们于7月21日至26日期间,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水族马尾绣技艺的活态展演和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的展示。这次活动主题为“非遗·在时尚中闪光”。
马尾绣是以“马尾”为重要原材料的特殊刺绣技艺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传承了上千年的马尾绣绣面层次分明如同浮雕艺术一般远看图案古朴大气细看做工精美华丽青年传承人潘正永以线为墨以针为笔一绣就是几十年她拿起针线就能绣上龙腾虎跃勾起青山河流在她的飞针
活动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9日电(记者 蒲文思)为期三天的“多彩贵州游·非遗伴你行”第三站活动9日在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主题为“非比寻常·遗揽黔韵”,旨在将瑶族风情和荔波小七孔景区相结合,给游客营造世遗美景与非遗盛宴的双重体验。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三都自治县农民、水仙马尾绣公司负责人宋水仙谈起马尾绣依旧充满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