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小艾在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大便时会痛而且还有血,她以为是自己最近喝水喝的少了导致的便秘就没管,想着多喝点水、多吃点蔬菜瓜果就会好。但是之后小艾水喝了,蔬菜瓜果也没少吃,大便却依旧干燥如故还带血。过了没多久,更恐怖的来了,小艾发现自己的便便上还有了一些粘稠的液体。
每年到了年底,往往是体检的高峰期。一些人会在做消化内镜时发现息肉——这个息肉到底要不要紧?有没有癌变的可能?下面,带大家来了解下结直肠息肉防治的知识。结直肠息肉是指生长在结肠或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类隆起性病变。这些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通常统称为息肉。
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火锅、烧烤等食品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但随之而来的肠道问题也日趋严重。前往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经常反映出现大便异常、腹痛、便血等症状,并在检查中发现结直肠息肉。网络上关于“肠息肉即肠癌”的传言更是让许多人忧心忡忡。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却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随着生活水平升高,胃肠镜检查意识的提升,胃肠息肉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有部分人群每次做完胃肠镜检查进行息肉切除后,再复查时仍有胃肠息肉,甚至有患者每年复查胃肠镜每年都有息肉,非常困扰着他们,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怎么办呢?
息肉,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颤。提及这个词,也被多数人认为是病变的表现,尤其是长在肠道里的息肉。但有一种息肉一旦发现,就必定要提高警惕,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那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它也算是结直肠癌的一种。
你知道吗?有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会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青少年期整个大肠会长出成百上千个腺瘤性息肉,如果不采取干预,随着年纪增长,这种息肉就会发生癌变。无奈的是,这种由基因异常带来的疾病即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