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有水自来鱼”,因为许多人发现一些小水坑、水井,即使无人投放鱼苗,不用多久自己也会“长出鱼”来......其实,这是因为农村的江河水沟,每年的汛期和雨季通常都会交汇连通,自然会带来鱼群。那在位于高山上,几乎“与世隔绝”的废弃矿坑里,也会有野生鱼群生存吗?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在吉林四平市梨树县孟家岭镇,有一处“小天池”景观。它的前身是一座“废矿坑”,曾经由于长期开采矿产,周围的林地遭到破坏。2018年,当地在实施矿山复绿生态修复工程中,对矿坑进行复绿,发展生态旅游。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5日讯(通讯员 陈雯瑞)8月22日,娄底市双峰县杏子铺镇合塘村石灰山种粮基地,烈日下,一片片挂满稻穗的双季稻映入眼帘,煞是喜人。田野上传来潺潺流水声,本地种粮大户刘婷顶着烈日在田坎上抽水灌溉:“有了水库的机电泵站,今年收成预计产量可上1300斤一亩。
“出鱼喽!”临近春节,河北省迁安市夏官营镇洪庄村的冷水鱼养殖场迎来丰收,工人们忙着出鱼以供应市场。在位于洪庄村的迁安市利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马海军抓起一条鲟鱼装进袋中,然后灌水、封口、注氧。“这样包装的鱼能存活两三天,下锅前都是活蹦乱跳的。
5月30日,在齐烟九点之一的卧牛山,经过多年的改造和绿化养护,昔日的“矿区”如今已经成为林木茂密的地质公园。在前期的景观改造时,利用了卧牛山自然地质环境,围绕石、山、水三大特色资源,打造野花谷、观景平台等,曾经的矿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
消防官兵下到坑底将男子救上来。本报讯 (文/图 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胡瑞)90米深的废弃矿坑,中间有一潭深水。男子脚底打滑,不仅滑进坑中,还落进水里。幸好他会游泳,最终在消防官兵和吊车配合下,这名30岁的男子死里逃生,且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