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跨越山川河流,经过城市乡村,将中国南部丰沛的长江水源源不断输送到缺水的北方。南水北调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总体格局。
为了进一步践行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按照“饮水思源 励志成才”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开阔眼界,了解国情,增强“四个自信”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开展了“寻访国之重器 迎接建党百年”的青春寻访活动,6月1日上午,57名师生代表走进了南水北调中线鹤壁管理处。
提要: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大型水资源调配工程,解决了北方用水问题。早在1952年毛主席考察黄河时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但是因为工程量巨大,涉及环境污染、征地移民、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直到2002年才定下了南水北调的总体规划方案。
河南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这是他半年时间里第二次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上一次是在东线工程的源头——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从东线源头到中线渠首,总书记这次重点关注了什么?
南水北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穿黄工程利用了什么原理?世界水资源量、中国水资源量、北京水资源量相差多少?7月18日下午,带着这些有关水资源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问题,25名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了解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掌握北京市水资源情况,学习水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