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山西省中条山区至今还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民居,当地人习惯把它叫做地窨院,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在黄河流域相传已经过4000多年了,在地下开窑挖洞既能避风遮雨还能保温,冬暖夏凉便把窑洞式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已经进入21世纪的现代,可是还是有一些老人们始终坚守在里边不愿离开,最大的理由就是四季恒温,安静自由,又接地气,对身体有相当的好处,长寿老人自然很多,也就成为很多城里人羡慕和向往的康养之地,近几年甚至还有许多人在此地花重金买下农民不住的地窨院子,重返农村回归田园生活,原住民也认识到了自家院子的价值,完整的地坑院愈发显得珍贵。
河南陕县农村拍照的时候,在村口遇到一位正在纳鞋底的大嫂和一位拄着拐棍的老奶奶,现在的手工纳鞋底已经是不多见了,就驻足拍起来了大嫂纳鞋底的画面,聊天中得知这是一对母女俩,大嫂平60岁,她边上的老母亲今年93岁高龄,大嫂家住在邻村,这个月轮到她照顾母亲,由于她家是砖房子,老妈怕冷住不
地坑院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一个特殊的民居形式,相传已经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在慢慢消失,只有在少数地方偶尔还是可以见到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目前还保留了一部分,我们这群民俗摄影爱好者便有幸将它记录了下来,常年拍摄着地坑人家的生活。
走过一户地坑人家看到了住在这里的80岁老人王奶奶,“孩子们,你们这是刚来呀,看看这雨下的把地坑院子糟蹋成啥样了,村子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坑院子都塌了,我家的也没幸免,幸好我一直住在上边的小房子里边没有啥危险,孩子们要把我接到他们家去住,我不想去,小房子现在还比较安全,是村子里老人们常常聚会的地方,可以打打牌玩玩麻将,到孩子家着急,地坑塌了已经下不去人了,我把下边的重要东西都转了出来,听孩子们的话再不敢下去了,你们进村子也要小心看清路面,四处都暗藏着陷阱。
13岁的年纪在干什么?刚上初中,花一样的年纪,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觉得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高大娘,13岁已经为人妻,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了。高大娘是我们在陕县拍地坑时遇到的。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是全国很典型的地坑民居建筑,据史料记载已经有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人类洞穴活动延续到平原的活化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纷纷弃窑上院,很多地坑院都被废弃,目前坚守的大部分是上年纪的一些农村老人,一场秋雨过后,我们决定去看看地坑院里的老人生活。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北营村坐落于陕县,北营村四周全为山谷,只有村子是块平地,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涉足,更为奇特是老村子的房屋全部建在地面以下,这里村民的院落被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和“地窑”。
在河南省陕县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院。而我走进的北营村就位于陕县张汴塬最北端。从空中看,作为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就已经落成,地坑宾馆、游客服务中心和小吃一条街连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