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2年,秦国来了一个很特殊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卫国公族的一个远方偏支子孙。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大家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了父亲爵位的嫡长子,后人就是主脉。而其他没有继承爵位的兄弟,他们的后人,就是偏支。而这种偏支的子孙,经过几代繁衍之后,地位往往就会下滑得非常严重。
说到战国最成功的改革家相信很多朋友心里都想起了商鞅,也称卫鞅,我个人比较喜欢称他卫鞅。后来变法有所成时,卫鞅对嬴渠梁说要出兵收腹河西之地,不收腹河西地区不足以说明变法成功,嬴渠梁当然也想收腹于是本想亲自前往河西地区,却没想卫鞅说自己可是先跟吴起学了五年的兵法,才到李悝哪学法的,收腹河西不是问题!
初看《大秦帝国》时,看到这一段,只觉得秦国老百姓过得真艰难,再没其他感觉了,再次看《大秦帝国》才突然明白,作者为什么对卫鞅在陈仓口的经历浓墨重彩,单把阿河丫一家的行为描写出来,因为只有看明白了这些,才能真正懂得秦国老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悲惨日子,才能真正明白秦国的惨状,也才能明白卫鞅变法在当时有多伟大,老百姓为什么那么欢欣鼓舞。
来源:【宝安日报】接受采访的前一晚,邓麟刚从外地开展学术交流回来,虽经几日奔波,他的脸上却未见一丝疲态。他的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墙上贴着女儿画的画,旁边的实验室里,他带领的研究生团队正在埋头攻关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