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视作品试图将殡葬业拉入大众视野时,殡葬领域的95后从业者们早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离死亡最近的一群人。三位年轻的从业者殷艺芝、胡敏、阚文静清明节前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几位年轻的殡葬工作者都觉得,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有一些 “温暖”是殡葬工作者和逝者家属所共同维系的。
开栏的话:百相世事,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故事。他们是没被剪辑的电影,是未经修饰的小说,以最真诚质朴的情感调和一味味酸甜苦辣。书写烟火俗世,体悟人间百味,我们精心勾勒一幅众生《百相图》,记录认真生活着的你我他,或艰辛,或悲伤,或迷茫,却从不停下向希望前进的步伐。
平时,他们既忙于本职,还要专注学业,一毕业又迅速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日前,记者跟随这个班级的同学,走进他们的工作场所,听他们还原真实殡葬工作的崇高与艰辛,听他们讲述现代都市人对殡葬文化的认知、迷茫与需求。
编者按: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生的时光总会结束,但生命的故事却永不止息。电影《人生大事》中,演绎了巷陌殡葬师的日常,释放出关乎生与死的沉重话题。死亡的庄严与临别的温情从来就不是相互分离的,生死与爱恨同为人生大事,引发了人们的共情。清明时节,缅怀先人,敬畏生命。
东南网4月4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 洪振威)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一句诗句道出世间最悲情的想念。死亡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入殓师却是这样一种职业,他们每天和死亡打交道,内心却充盈着温柔的情感,为往生者净身、更衣、化妆,用爱跨越生死的边界。
图为许彬玺为逝者化妆。 受访者 供图中新网南宁5月4日电 题:“Z世代”进入殡葬行业 打破冷门职业的刻板印象作者 韦佳秀为逝者净身穿衣、整容化妆,进行遗体防腐、缝合以及器官重塑,是广西“95后”女孩许彬玺作为遗体防腐整容师的工作日常。
潮新闻客户端 俞天立我是一个老早赶过去的。今天我要跟宠物殡葬师小江一天。清晨,一辆白色汽车在一家宠物殡葬店门口停下,后备箱徐徐打开,一只泰迪侧着身静静躺在洁白的棉垫上。小江戴好手套,抬起垫子运到告别室。泰迪死于咬伤,有少量鲜血从颈部渗至前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钻进火化炉内清理灰尘、认真检查火化设备、逝者遗体摆放到火化炉炕面后向逝者深鞠一躬……这是95后云小林的工作日常。火化工作是殡葬行业最辛苦的工种之一,云小林是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以下简称“八宝山殡仪馆”)近20年来第一位女性遗体火化师。
选择殡葬专业的年轻人的日常工作环境与状态。受访者供图作为时刻接触“死亡”的专业,“殡葬”在许多人眼中是“让人退避三舍的”。一些人平时忌讳谈及相关话题,更避免和它产生关联。近日,“00后入殓师干科普怎么又抽象又专业”的词条冲上热搜。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通讯员 丁志亮 张斌“死亡是一扇门,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走向下一程,我作为守门人,送很多人离去,对他们说‘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这是电影《入殓师》里按下火化按钮的火化师傅说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胡晋 田李2023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民政行业殡葬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荆门市仙女公墓管理所的朱静获得公墓管理员一等奖。回想起2012年刚进入殡葬行业工作时,朱静说,当时不仅身边有不少人感到诧异,自己也无法理解工作在生命终点的意义。
央广网重庆4月6日消息(记者陈静实习生张梓欣)清明节期间,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比平时更为忙碌,21岁的殡葬实习司仪陈蔓(化名)便是其中的一员。4月5日凌晨6点,她刚刚主持完一场告别仪式,正半蹲着身体为家属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着安慰的话,用自己的专业陪伴逝者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