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经过长期攻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将直径百纳米以下的孔洞弥散分布在材料中,实现了在不损失甚至提高塑性的同时,降低材料密度,大幅提升材料强度,这一成果于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8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近日举行纪念庄育智院士诞辰100周年报告会和座谈会,纪念庄育智院士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潜心研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姜海昌科技团队研制和开发的高端农机入土部件项目,终于即将实现量产。日前,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世纪路园区8号厂房内,我国首条高性能耐磨入土圆盘切刀数字化智能生产示范线正式“联调联试”成功。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5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马秀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宇佳研究员、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冯燕朋副研究员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最新在铁电材料中研究发现极化“布洛赫点”(Bloch point),它是矢量场中的“奇点
本报长春6月29日电(记者任爽 通讯员曲家伟、芦猛)吉林大学星壤测试与模拟团队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近日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No.CE5Z0806YJYX004)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
中新网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通过引入孔洞发展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虽然直观有效,但一般情况下又会导致材料的强度、塑韧性、疲劳性能等力学性能急剧降低,这方面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材料学界和产业界关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哲峰团队近期成功研究制备出具有高抗疲劳性能的3D打印钛合金材料。这项重要成果的论文已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
记者10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杨柯、王青川研究团队基于“高氮合金化”思路开发高氮无镍不锈钢及心血管支架的前期工作,最新设计开发出血管支架用新型可降解高氮铁合金,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生物可降解薄壁血管支架。
中新网北京4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李瑛研究员、唐奡研究员团队在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电极界面优化设计可有效提升铁负极性能,从而为实现全铁液流电池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新途径。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沈春蕾飞机如何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60多年前,凭借一张草图,一批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的科研人员解决了其中的关键难题。他们采用铸造技术,研制出我国首个航空发动机的空心涡轮叶片。
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9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王春阳研究员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忻获麟教授团队合作,最新研发并利用人工智能“超级显微镜”——人工智能辅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揭示出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
文丨《中国科学报》记者 陈彬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研究员李殿中永远也忘不了2020年的一天当他走进某国内盾构机制造企业的仓库时眼前的一切给他的震撼彼时大型盾构机已实现大部分部件的国产化但最关键的核心部件——主轴承却长期依赖进口如果将大型盾构机比作一个人主轴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