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颖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85年,中专毕业后,女同学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没想到,因一个意外,她的母亲硬要我做她的女婿。我思考之下,做出了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01我出生在一个北方的农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首先要说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中专生,尤其是中专生是一个特殊时期特有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改革开放不久,社会进入一个正常高发展时期,人才断层,缺的不仅仅是高层知识分子,社会中拥有一定实用专业知识的中等专业人员也是奇缺,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工厂一般技术人员、基层乡政干部等领域人员出现青黄不接,急需年轻的血液补充。
我是1985年参加全国高考一条龙,因分数未达到而上的中专,省财经学校,学习的专业是工业会计。全班40名同学,来自全省各个地方,其中女生有33人,宿舍四间上下铺8人,正好多一人,我当时还挺自豪的说好吧,我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了,正式开课才知道,晚自习要写阿拉伯数字和练习珠算,就这样走读了两年。
本文三千字,真实再现农村清零后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当年的农村子弟成才,如何选择职业都是未知数。有的人选对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过得潇洒,有的人选择当年的热门,不料之后的变数却始料未及。为了增加可阅读性,部分情节做了艺术化加工,请注意甄别。我父亲两兄弟,一辈子都是很和谐的兄弟情。
记得很久以前,身边的哥哥姐姐大多以“中专生”为傲,上了中专,就意味着工作和就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专”就是“铁饭碗”的标志。现在打开一些老领导的简历,他们的最高学历也是“中专”。中专在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存在?首先要说的是,中专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