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着“磨剪子嘞抢菜刀”的吆喝声,一把把菜刀被磨得锃亮;每逢过年,母亲总爱去理发店烫一头洋气的卷发, “剪发+修面”则是父亲的“标配”;师傅的巧手让破掉的鞋子衣服重获新生……这些充满着烟火气的回忆、这些隐藏在 市井的老行当,成为我们最为难忘的生活印记。
红网时刻11月3日讯(记者 杨滋 通讯员 李建新)每逢赶集,天还没亮,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的补鞋匠们就挑着担出了门,一头是补鞋机,一头是木箱,里头装着尼龙线、钉子、胶水,还有废轮胎皮等。扁担在两肩来回转换,一转换就是几十年。补鞋是个苦差。补鞋也是门濒临失传的手艺。
仔细打磨认真修补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勤俭节约仍是人们坚守的传统美德,对破旧的衣物、鞋履,他们往往会寻找裁缝、修鞋匠等修补后继续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在德清县乾元镇谈家弄,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修鞋老人几乎每天出现在弄堂口,心无旁骛地修补手中的各式鞋子。一辆小三轮、一只小木箱、一把竹椅,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叫孔木林,今年77岁,在谈家弄附近摆摊“小修小补”鞋子已经40多年。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都劝我不要每天辛辛苦苦补鞋了,在家里舒舒服服过日子就好了。我说:“虽然现在补鞋挣不了多少钱,但这门手艺总是有人需要的,鞋子有个小洞、脱胶就扔了太可惜了。再说,我每天坐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把摊子摆出来,就算跟大家聊聊天也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通讯员 李博 高长军一套修补工具、一包修补材料、两条坐凳,从青春年华到两鬓白发,59岁的陈智敏坚守了37年。3月19日,乍暖还寒。陈智敏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卢氏县解放路与柳林路交叉口路边的太阳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