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古人,多数人觉得古人过于追求长寿。司马迁曾言:“尽人事而听天命,不谓寿之长短”,认为“长寿”只是一个虚名。可古人也有不同看法,陶渊明曰:“人无长寿,穷死穷生,报君长命”。有人追求长寿,有人却“长寿恐惧症”。但当人们老了才发现:长寿既是祝福,也是负担,更是克子孙的“祸端”。
作者:张学松(广州理工学院教授)研读陶渊明,可以发现学者通常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对传统孝道的文学书写。陶渊明撰作“五孝传”,每传选取历史上具有典型孝行的代表人物,叙述其孝行、赞美其孝德,这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绝无仅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明代祁承的“主人手校无朝夕 读之欣然忘饮食 典衣市书恒不给 后人但念阿翁癖 子孙益之守弗失”,张燮的“平生减产为收书 三十年来万卷余 寄语儿孙勤洛诵 莫令弃掷饱蟫鱼”,施大经的“古人以借鬻为不孝 子孙其永宝之”,钱谷的“百计寻书志亦迂 爱护不异隋侯珠 有假不返遭神诛 子孙不宝何其愚”,吕坤的“吕氏书籍 传家读书 子孙共守 不许损失借卖 违者茔祠除名 万历七年坤记”,毛晋的“吾家业儒 辛勤置书 以遗子孙 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 将至于鬻 不如禽犊 若归他室 当念斯言 取非其有 无宁舍旃”,清万言的“吾存宁可食吾肉 吾亡宁可发吾椁 子子孙孙永无鬻 熟此直可供饘粥”,张敦仁的“古今珍藏 子孙永保”,王昶的“二万卷 书可贵 一千通 金石备 购且藏 剧劳勚 愿后人 勤讲肄 敷文章 明义理 司典故 兼游艺 时整齐 勿废坠 如不材 敢卖弃 是非人 犬豕类 屏出族 加鞭箠 述庵传诫”,吴兰修的“石华藏书 子孙永宝 鬻及借人 是皆不肖”,沈廷芳的“购此书 甚不易 遗子孙 弗轻弃”,杨以增的“禄易书 千万值 小胥钞 良友治 阁主人 清白吏 读曾经 学何事 愧蠹鱼 未食字 遗子孙 承此志”,王闻远的“我性最喜藏书 所藏数十万 皆从减衣缩食而来 每当披览 拭几焚香 松雪六勿之戒 毕生谨守弗替 子孙得我书者 岁必繙阅 暑必曝晒 慎毋滥借亲朋 慎毋涂鸦损坏 慎勿善贾求沽 世世保之 守而勿坠 真我孝子顺孙也 时康熙丙戌七夕前三日莲泾居士识”,毛扆的“毛氏图书 子孙永宝之”,王献臣的“王氏图书 子子孙孙宝之”,朱钟铉的“子子孙孙永宝用”,徐良士的“子孙宝之”,翁方纲的“子孙保之”,徐谓仁的“子孙保之”,忠彻的“子孙永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