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大年初五(2月14日)晚,西安易俗社传承版秦腔大戏《白蛇传》在易俗社剧场精彩上演,演出座无虚席。古香古色的百年剧场飘荡着青春气息,钟楼的钟声和着易俗社的秦声,让古城人民和广大游客零距离感受到千年梨园古都的文化底蕴。
原标题:西安易俗社百年秦腔剧目焕发青春活力西安易俗社青春版秦腔《夺锦楼》首演现场(2023年12月31日摄)。2023年12月31日晚,西安易俗社青春版秦腔《夺锦楼》在易俗社剧场首演。原汁原味的唱腔、青春靓丽的演员让戏迷们在跨年之夜感受秦腔艺术之美。
去易俗社街区剧场看了2天戏,发现有个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顺便去里面参观了一下。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
在陕西省西安市钟楼附近的西一路,坐落着一个有着112年发展历史的古老剧社——西安易俗社。易俗社于民国元年八月十三日成立于西安,原名“陕西伶学社”,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办社宗旨,是著名的秦腔科班。
百姓舞台的戏曲盛宴,生旦净丑的技艺展示——10月20日及10月21日,以“‘艺’起乐起来 秦声‘吼’”起来为主题的西安市首届社区文化艺术季秦腔戏迷擂台赛复赛,在钟楼脚下的易俗社剧场热闹举行。从全市各区县初赛中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36位选手,在锣鼓铿锵、戏韵悠长的比赛中大秀风采。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每年春节就盼着易俗社的秦腔演出,这才是咱老西安的年味。”2月2日,大年初五,陕西西安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年味浓郁,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楼前更是围满了观众,热闹非凡。从大年初二开始,西安易俗社每天连演2场,现场座无虚席,喝彩声此起彼伏。
西安易俗社是陕西最著名的秦腔剧社,创立于1912年,已经有112的悠久历史了。易俗社把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秦腔《五女拜寿》 记者 尚洪涛 摄秦腔、豫剧“两下锅”《程婴救孤》一场艺术盛会,不仅集中呈现精粹佳作,也展现行业发展的新探索、新思考、新开拓。第十届秦腔艺术节拉开帷幕以来,多部上演的剧目,用新颖的呈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戏曲艺术“古”曲“新”唱的实践,引发戏迷和业界聚焦。
易俗社秦腔演员与台湾学生合影留念。“太梦幻了!我真想把这顶凤冠戴在头上!”见到中国秦腔博物馆里的各色秦腔盔帽,来自宝岛台湾的60余位青年学生不禁发出感慨。连日来,来自台湾各地的舞蹈学子在西安学秦腔,观赏极富陕西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和工艺品。
【来源:西安日报】戏迷们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参观■记者 孙欢 文/图在颇有新意的“微缩戏楼”前,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秦腔演出;在鲁迅提写的“古调独弹”牌匾下,呼朋唤友留下珍贵的合影;在见证百年易俗社风雨的海棠树前,聆听从历史烟云中穿越而来的缕缕秦声;与专业演员们同台切磋,大过一把酣畅
“满园花儿齐开放,绿树荫浓细草长,你看那红似胭脂白如雪霜,相辉映……”3月28日下午,绿树掩映的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校园中,传出袅袅秦音,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的戏曲艺术家们,为孩子们进行着秦腔经典折子戏《火焰驹·表花》的“导赏”,学校秦腔社团的“小戏迷”们听得如痴如醉。
【文物故事】这张演出票,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易俗社剧场公演抗战三幕剧《突击》的演出票。演出票清晰地标明了《突击》的编剧、导演以及演出的地址、日期、时间、票价等信息,现存于西安易俗社剧场。西北战地服务团是中共中央组织的抗日综合文艺宣传团体,简称“西战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