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发现一块月球陨石南极是地球上天然的陨石宝库。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2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了一块月球陨石,已根据国际惯例将其编号为GRV150357,并获得国际陨石协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审批通过。图为我国在南极发现的月球陨石。
近日,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了一块月球陨石,编号为GRV150357。这块复矿碎屑角砾岩,是了解月壳的复杂岩性的理想对象,也是我国开展月球样品研究的重要补充对象。研究团队将对陨石样品中的不同碎屑深入研究,追溯更多月壳的演化历史。期待更多新发现!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雪龙2”号1月20日电(记者黄韬铭)北京时间1月19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大洋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回收中国首套极地深水生态潜标。“雪龙2”号大洋队队长罗光富介绍说,这套潜标是2024年初布放的,布放水深约3000米。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完成“环”国际合作计划航空调查当地时间1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填补了恩德比地核心区域接地线附近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空白,为精准评估该区域的冰流量和冰盖不
天色灰蒙,时有落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航行在一望无际的波涛之上。白天,从驾驶台左右两侧的玻璃望出去,远处海平面升起又落下;甲板上的积水一来一回规律晃动,显示船体摇晃角度的倾斜仪指针左右摇摆。夜里,涌浪翻腾,驾驶员双腿半蹲降低重心,紧握把手操纵仪器。
2024-03-30 00:20来源:新华网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新华社“雪龙2”号3月29日电(记者周圆)记者29日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获悉,本次考察期间,考察队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首次开展了冰下基岩无人机电磁探测,成功采集基岩电磁数据并实现了三维电阻率成像。
考察队员姚俊豪(左)、何靖(中)和黄文浩在“雪龙2”号春晚上表演(1月28日摄)。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正在阿蒙森海进行大洋调查。远隔重洋,年味不减,考察队员们一起动手包饺子、一起吃年夜饭、观看“雪龙2”春晚,在地球最南端度过难忘的海上新春。
在遥远的南大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正在进行。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监测到一次剧烈的冰山海啸,波浪高达1米以上。这次海啸是由什么引起的?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发生冰山海啸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对海啸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央视网消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眼下正在进行中,本次考察不仅要建设新的科学考察站,还要完成内陆和大洋一系列科学考察任务。抵达阿蒙森海作业站位后,考察队员们首先开展了鱼类调查,来看记者从“雪龙2”号上发回的报道。“雪龙2”号抵达作业站位后,考察队员们开始了中层鱼拖网作业。
4月10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全部返回国内。4月8日“雪龙2”船停靠香港,“雪龙2”船访港筹备委员会联合香港特区政府多个部门,在尖沙咀海运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10日“雪龙”船停靠山东青岛,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奥帆基地码头举行欢迎活动。
记者今天(14日)从吉林大学获悉,吉林大学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穿透东南极545米冰盖,成功获取冰芯及冰下基岩。吉林大学科研人员张楠、宫达、刘昀忱是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员,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后三人于近日返回长春。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本月初从广州正式出征,分别搭乘“雪龙”和“雪龙2”号科考船奔赴南极,目前仍在航渡进行中。近日,先遣队34人提前抵达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进行设备启动、恢复供电等先遣任务,等待雪龙船大部队的到来。
这是2024年11月18日拍摄的“雪龙2”号即将穿越“咆哮”西风带(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陈栋彬 摄)东经110度,南纬58度16分。“驾驶台左舷发现冰山!”“雪龙2”号即时通讯工具内跳出这条消息。大家三步并作两步上到驾驶台,掏出手机,举起单反,想要一睹冰山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