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名叫“守护丿家园”的用户,在作者修德忠的文章《“包产到户”推动了农业发展,使我们这里的农村快速实现了机器化》上面说:“作者搞错了一个逻辑,包产到户和粮食增产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包产到户后,给每家分了自留地,这才是农民日子过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是在减少了总耕地才实现的。”
有些人对包产到户提高了粮食产量的说法一直持反对态度,认为包产到户后解决了吃饭问题都是巧合,都踩上点了,水利修好了,化肥用上了,种子改良了,反正都是赶上前面打的好基础了,没包产到户什么功劳,反而是有一堆缺点。
说到“包产到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会有人出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粮食丰收和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水利基础建设、农药化肥大批量生产、育种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的广泛普及等等所起的作用,和包产到户责任制关系不大,因为几千年中国都是单干,农业也没有发展。
根据合同上的规定,农民需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集体抵留,其余的收成则归农民自己所有。这种制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获得了中央的支持和推动,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摆脱人民公社大集体体制的束缚,调动生产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而创造出来的。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目前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包产到户责任制发展而来,实行家庭承包、三权分置的一种土地制度,把它说成是“分田单干”,是错误在于混淆了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模式,把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经营模式说成是单干,是偷换概念的做法。
众所周知,在1978年以前,我国农村走的是集体生产道路,后来包产到户星火在安微小岗村点燃,1980年1月召开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当时在会上很多人提了反对意见,认为分田单干就是资本主义,分田到户调动的是个体的声场积极性,而不是集体积极性,如果现在不坚决制止,放任自流,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很快就会失去,会场上持反对包产到户意见的人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