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额尔登其木格的羊经常“出差”。周边的牧民哪家有困难了,额尔登其木格就“派”羊群去扶贫,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出差”期间,所有产出都留在“出差地”。2012年,邻居乌兰图雅家欠了债,43只母羊“进驻”1年,帮乌兰图雅还清了欠账。
廷·巴特尔,蒙古族,195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父亲廷懋是新中国授予的内蒙古最早的4名少将之一。廷·巴特尔作为一个共和国开国少将的儿子,放弃城市的繁华,不求优裕的生活,为了曾经的感动,心甘情愿扎根偏远的草原,视牧民的需要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带领牧民走上幸福生活之路。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夏日的锡林郭勒草原,绿草青青、鲜花遍地。虽然时隔近50年,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情景,廷·巴特尔依然历历在目,“牧民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晚上睡觉,看到我们没有被子、衣服单薄,牧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我们盖上。”
来源:【草原云】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99号驿站”成热门打卡点。这里的老院落、雕像与旧屋,留存着岁月痕迹,见证乌兰哈拉嘎苏木发展,更蕴含深厚红色记忆。如今,当地干部群众常聚于此,深挖革命历史,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乡村振兴精神支柱。
“草原之子”廷·巴特尔——驱车行进在萨如拉图雅嘎查,一片绿毯般的草场出现在记者眼前。虽然时隔近50年,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情景,廷·巴特尔依然历历在目,“牧民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晚上睡觉,看到我们没有被子、衣服单薄,牧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我们盖上。”
本报记者 高 乔列车穿过满洲里口岸的中国国门。 本报记者 高 乔摄夜幕中,满洲里市中心的高楼亮起灯光。 本报记者 高 乔摄满洲里“城中雪原”主题冰雪园。 李 明摄走出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大厅,寒冷像一个不期而遇的老友,给每个初来乍到的人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熊抱”。
“近年来,我们苏木党委自觉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将蒙古马精神植入新时代伟大实践,以精神铸魂,以实干担当,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奋勇前行,形成了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双拥共建、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虽然时隔近50年,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情景,廷·巴特尔依然历历在目,“牧民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晚上睡觉,看到我们没有被子、衣服单薄,牧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我们盖上。”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