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高校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可为,需要瞄准产业最前端,精准服务产业新需求,深度开展校政地企合作,将产业和技术最新进展、行业对人才最新要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打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 | 刘承波 虞宁宁随着高考的结束,连日来,国内高校纷纷举办咨询会或校园开放日,以期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其间,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很多高校的“卖点”,各种实验班、人才计划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
1月8日,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学生素质测评专委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会议暨重庆市学生身心脑协同发展学术年会在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专家指出,创新拔尖人才并不是学校里分数最高的人,而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突出能力的人。
拔尖创新人才可遇不可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命题所蕴含的深层警示就在于,我们需要审时度势,求得国家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适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围绕该命题的讨论绝非高校的专利,中小学也同样需要作出深度的思考与回答。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新质人才”?履职这一年,这个命题始终驱动着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在调研考察、教学科研一线寻找答案。
近日,多所高校接连发布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向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破格入围资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中山大学为单科成绩符合数学≥140分或物理100分(新高考省份)或理综≥280分(传统高考省份)的学生提供了破格入围考核的机会。
与ChatGPT发布之后的很多次教育研讨会一样,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活动季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专家讨论的焦点。专家们在谈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时,人工智能“一点引爆”。
来源:中国青年报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近一段时间最响亮的名字。特别是今年的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的两项都颁给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这样的结果更让人工智能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看到颁奖结果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是震惊,一个是振奋。
作者:韦家斌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端。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做好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一、统筹一体化协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强基计划”,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把三者作为完整的体系统筹推进,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既从“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有机互动融合的视角进一步凸显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上期文章围绕“钱之师”也已谈及中学教育的改革。本期接着聊聊我的认识。直说吧,“只要怎样怎样,每个人都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观点我是持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