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河是一条弯弯曲曲俯身于黄河故道上的季节河,穿缀着两岸星星点点的村落。20世纪70年代,记忆中的北中原,就像一幅温暖而又率性的水墨画卷,将我幼小的生命个体包含其中。我小时候生长在外祖父家,距离我出生而又空巢的原籍村子仅一箭之地。
农历六月,正值伏天。夏练三伏,气温飙升,热浪袭人无处可遁,想起《智取生辰纲》中卖酒汉子的唱词:“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乡下的伏天从六月六起,算是正式登场了。父亲说:“六月六,吃狗肉。”他总是想着法子,买点狗肉回来炒面。全家人加个餐,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农忙鼓劲加油。
“把一线青年请到台前,让他们出镜讲述亲历的温暖故事。”自2022年以来,由中国青年报社、国铁集团宣传部、全国铁道团委等共同发起的BaoBao站以此为宗旨,把一线青年请到台前,由他们出镜讲述亲历的温暖故事,用小故事唤起温暖共鸣、倡导青春上善好活法。
2022年1月1日,中青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的“新面貌”初现,一个全天候节目单出现了,囊括“团团来了”“青年态度”“思政学习”“综艺一下”等栏目,既有报社独立创制的可视化产品,也有联合打造的品牌视频节目,还有各地共青团、校园、创业青年提供的优质UGC等精品内容。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中青报姑娘、小伙儿走向舞台中央“唱主角”,为歌作词、作曲,并自创、自唱、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巧妙用流行乐配合说唱的形式隔空喊话95后、00后,代表即将创刊71周年的《中国青年报》,给全国团员青年一个最温暖的抱抱。
10月25日,位于北京前门大街附近的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中)带领两名来自台湾的青年李建勋(左)、范怀方一起捏熊猫面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北京秋日阳光正好,前门的一家书店一早就挤满了前来参观的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是著名的黑陶村,作为家族黑陶烧制技艺的第八代传人,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办了陶社,他说:“对黑陶的感情镌刻在了我的血液里,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的责任。”一块儿来本期《青年眼》听听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