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至29日,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大会召开前夕,总台北京总站围绕当下热点话题,对科幻作家刘慈欣进行了独家专访。当前中国的科幻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特点?AI发展是否会取代作家、画家?人类应如何拥抱科技发展、实现文明传承生生不息?科幻作品影视化的难点在哪儿?
“我在33岁的年纪掉进了这个兔子洞。我发现,竟然只用手机,就能在网上读到这么多文笔优美的小说。”“85后”菲律宾网络文学作家洋桔梗·蕾纳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网络小说,是在2018年底,她偶然在脸书上看到了小说《许你万丈光芒好》的广告,“我点击了‘阅读’,这就是一切的开始。
微软小冰已陆续出版了三本诗集,Botnik续写的《哈利·波特》被网友称为“读过的最好的作品”,小说家詹妮弗·莱普更是利用ChatGPT同时进行七部推理小说的写作……面对AI的狂飙突进,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的核心优势在哪里?AI真的可以取代作家吗?新技术或为文学带来哪些新的可能?
来源:四川日报AI(人工智能)产品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变革的新机遇,也促使人类对科技带来的挑战进行反思。在内容生产领域,很多人都在关心:文学创作、文艺评论、音乐美术等是否会被AI替代?对文学、艺术而言,AI究竟是新的思路、灵感还是冲击?
作者:徐源、刘笑然(分别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8月15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日前,花城文学院在穗揭牌成立。在此期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及其对文学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引起众多与会嘉宾热议。与此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现场,两位著名作家结合写作实践,分享了各自对文学创作的感想。
影视行业强劲复苏,现实题材作品蔚为大观;造型艺术欣欣向荣,“艺术+技术”类创新展陈显著增多;舞台艺术突出现实主义风格,优质作品巡演掀观看热潮……《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堪称描绘了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全景图”,也是捕捉未来国内艺术发展趋势的“瞭望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