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朋友尤其是老年人去看病经常被中医辨证为气血虚,那么气到底是啥?因为脾是一个喜燥恶湿的特性,如果经常生气的话,生气之源都会在脾,长时间生气的话,可能会导致气虚,对身体可能会造成一些影响。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气色好,气血充足的人身体都很棒,几乎没有像精神差,身上乏力,或者是头晕心慌,失眠等乱七八糟的小毛病,就算生病了也能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复,更不可能会出现什么虚不受补的情况,这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药——气血!
气血从哪里来?气血从何能得?气血从何而生?气血生化的源头仅是脾胃吗?中医认为气血从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营养供养而来,由先后天的精华物基础、精气神而得。除主体的精气和后天的营养外,从某些意义上气血可由精、气、神阴阳而得。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脾胃,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总是“脾胃”连用,因为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营养代谢的功能,相当于人体的中轴,而其他四脏则如轮,轴运则轮转,以此带动全身气机。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收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包含营气和津液,两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同时,《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肾所藏的精是生成血液的原始物质。
我有一个患者,常年面色萎黄,月经量少,偶尔还会头晕目眩,嘴唇泛白,说话有气无力的这期间他吃了不少滋补品用来补气血,什么阿胶红枣、乌骨鸡等,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反而因为经常吃这些滋补油腻的,导致人总是胃胀、便秘、食欲不振。
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时至今日,“治未病”这一概念慢慢被大众熟知。但什么是未病?如何治未病?大家却并不了解。专家表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未病其实最重要是调养好脾胃。
今天就来分享三个中成药,让你大补肺脾肾,首先来说肺,古书说“肺为五脏之天”,因为肺是五脏里面位置最高的,肺主行水,就像天空一样,能降雨滋润其它的脏腑,如果肺气不足,那么天就大旱,其它的脏腑就没有收成,我们这具肉身,迟早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