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亦是如此,尤其是学生所学的课本教材,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脚步,但自“毒教材”一事后,很多家长也变得“杯弓蛇影”,对教材的内容也更为重视,生怕教材的内容、插图等方面,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三观。
在他们看来,锄禾是一个人名,而当午也是一个人名,至于日字则是一个动词,用来连接锄禾与当午,如此低俗的诗句实在是不适合孩子阅读,因此部分家长认为这句诗不适合出现在课本当中让孩子学习,应该移出课本,将《小小花园》之类的健康的学习内容写进课本。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中还有几个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如果到中小学做个调查,估计都是说“米是用钱买来的”,能说出“米”是由“谷”脱壳而来的学生,估计不到5%,至于知道“谷”是水稻的“果实”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说种植“水稻”到产出“米”的全过程,只有我们这些曾经亲身经历过全过程的人才知道,现在我把这个过程叙述一遍,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古诗所描述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也会明白作者李绅把该诗的标题命名为“悯农二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