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这是记者3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天(11月2日)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
近日,一条“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人形机器人顺利完成汽车门锁质检、安全带检测、车灯盖板质检等工作,还以柔顺的动作极其流畅地贴好了车标。整个过程中,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精巧的身体控制能力。这只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案例。
来源:央广网从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到酒店送餐的“服务员”,从与人“沟通”到帮人“做事”,机器人日渐进入人们生活……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受到市场关注。行业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或是最容易适应世界的机器人,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赵竹青)工信部近日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华社天津6月24日电(记者程露、李鲲、宋瑞)光滑的齐肩短发、高跟鞋、紧身衣和精致的妆容,“小柒”优雅地站在展厅里,准备回答各种问题。事实上,礼貌、温柔且知识渊博的“小柒”不是人类,而是一款由中国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造的机器人。
文 | 高维日前,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言,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人与机械的关系,一直是科技发展的母题。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优质载体,人形机器人近年来被寄予厚望,站在了产业变革的风口。
从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到“天工”“青龙”横空出世,从会说四川方言的“夸父”到创下两个月开发速度之最的“行者泰山”,中国发布整机产品的企业数量已超过20家,远多于国外企业数量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优势正在形成,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谐波减速机、二维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进入国际头部企业的供应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8月21日至25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27款人形机器人已在大会上集中亮相,创历届之最。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启动、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智元机器人再融资,这几个分别事关地区政策升温、学术研讨热潮、明星企业受追捧的事件,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最真实的情绪映射。
海报制作:方金洋新华社天津6月22日电 “你好,我是聪明善良的小柒同学,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正在天津举办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上,中国移动展出的AI仿生人向参展观众进行自我介绍,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来源:经济日报当前,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应用场景是否成熟?未来又将如何突破瓶颈、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