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明朝派遣大军对后金发动了战争,意图将后金消灭,解决东北的边患。但战争的结果就是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后金凭借胜利的余威灭叶赫部,统一女真,并扫荡辽东。而明朝则精锐尽失,进一步走向了衰落。此战,成为了明清两朝的攻守易势的转折点,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
谈及这场大战中明军为何惨败,古往今来的主流观点都认为是因为明军统帅杨镐在战役规划时制定了一个糟糕的“分进合击”之策,分散了本来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这就让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地“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将明军各个击破。
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细究战争经过,失败者袁绍、曹操、苻坚皆在很大程度上败给了“自己人”。官渡之战,袁绍的“自己人”许攸投靠曹操后,向曹操泄露了袁绍大军的屯粮之处乌巢,导致曹操成功奇袭乌巢,曹、袁两军攻守之势逆转,袁绍惨败。赤壁之战,曹操轻信“自己人”蒋干获取的虚假情报,误杀蔡瑁、张允二将,导致庞大的水军群龙无首,最终被周瑜、黄盖火烧赤壁,含恨败北。淝水之战,苻坚的“自己人”朱序于两军对垒之际高呼“秦军败矣”,导致前秦大军自乱阵脚,被东晋的北府兵击溃,苻坚身死国灭。
明万历四十七年旧历二三月间,岁在己未,万历皇帝在筹划近一年的时间后,联合朝鲜,兵分四路,意在征讨叛明自立、以努尔哈赤为大汗的“后金”。谁曾想,在兵力绝对占优,先发制人的情况下,竟然在不到五天的时间内,明军就溃不成军,损兵折将无数。
互联网上关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役的文章如汗牛充栋,但是文章虽多,精品太少,深度不够,多是闭门造车,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令人不忍卒读,之所以毫不客气的这么说是因为那些作者连萨尔浒战役的战场在哪里都没搞明白,甚至那些作者还以为萨尔浒战役发生在冬天,首先更正一下大多数人的错误,萨尔浒战役发生在春天,而且是在清明以后,辽东地区早已经春暖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