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
古老相传,“年”(又称“夕”)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恶兽,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屠杀。于是,人们利用年兽怕烟火、怕鞭炮声响、怕红色的三大弱点,慢慢形成了贴红色对联、放鞭炮、灯火通明来过年的传统。
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为何要叫“过年”?“年”字藏着哪些秘密?新春将至,古人怎么过年?一起来看看↓↓庄稼成熟,大有收成“年”字原来还有这些寓意“年”的甲骨文怎么写?它的部首是什么?如果在《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中用部首法查“年”字它应该属于哪个部首呢?
年是什么?我们先看它的甲骨文:我把前面两个字形放大:再看看百度怎么解释: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这样的解释太肤浅。
再过一个多月,中国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近日,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人类非遗再添中国文化瑰宝。春节是最隆重且热闹的团圆节日,在国人心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然而,春节以前不叫春节,甚至差点被废除……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年,过年,过大年,是咱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数千年来,逐渐形成了在过年期间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众多民俗活动。
“春节在民间习惯地称为‘过年’,即每年夏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都是过新年的范围。”追溯历史,春节的由来,一说源于原始公社的‘腊祭’,《左传》:‘虞不腊矣。’
年字,在甲骨文里写作上图,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那沉甸甸的一捆禾苗长势旺盛,成熟的谷粒已经压弯了枝条,而下面背着粮食的那个“人”,看上去也好像有点弯腰的样子,估计是被身上的重量压得有点直不起身子。
1、年干: 农历年上的天干,代表大辈份之人、领导、太岁。例:阳历2014年5月15日16时,为农历甲午年已已月丙戌日癸已时,年干为辛,月干为己,日干为丙,时干为癸。分别代表上级、同事、自己、小辈或下级。2、月干:农历月上的天干,代表求测人的兄弟姐妹同事、平辈之人、同级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