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故事中,我们讲到了晋文公重耳历经千辛万苦,历经十九载,颠沛流离八个国家,最终称霸的故事,晋文公重耳在流亡的过程中经常有过被盛情接待的时候,也有过忍饥挨饿的时候,在重耳最饥饿的时候,忠臣介子推做出了割股奉君的感人事迹,“寒食节”的由来则是为了表达对介子推哀思之情,其中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下面为您介绍这两个故事。
寒食节可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多变”的一个,在历史上,这个节日仅具体时间就发生过多次变化,在两汉时期第一次见载于史时,寒食节的时间是在“隆冬”,之后又演变出“冬至后百五日”“三月初五”“五月初五”等多个日期,跨越冬、春、夏三个季节。
清明的寒食渊源寒食节顾名思义,这天大家禁烟火,吃冷食,因此也被叫做禁烟节。在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并不是在同一天。那么寒食节与清明节到底什么关系呢?一起走进典籍里的清明,一起探寻清明的寒食渊源。寒食节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义之臣。
写在前面: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传统节日,源自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忠诚与孝道故事。在古时,寒食节是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寒食节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文/赵公友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昌潍大平原的农村,小的时候家里穷,总盼着有个亲戚来串门或过个节什么的,让平时“一贫如洗”的肚子里的馋虫,得以慰藉油水的快乐。清明节,我老家人称“寒食”。每当看到柳条开始泛起毛绒绒的鹅黄绿,啄泥筑巢的紫燕穿梭翻飞的时候,心里盼着的“寒食”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