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公布,姑苏区万人码头、盘门水门、白公堤3处地名入选省级名单。同时,在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公布的江苏民政公益文化广告作品评选结果中,姑苏区的地名宣传视频《姑苏台边姑苏城·最是江南繁盛地》获得广告视频类作品一等奖。
来源:【新华法治】“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4月20日,谷雨时节,记者随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古城苏州。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同里古镇街巷,还是河街相邻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抑或是古色古香的32号街坊,都能感受到这座2500年古城的文化魅力。
6月10日,2024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活动·吴地端午暨姑苏非遗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古胥门广场精彩亮相。本届活动以“雅致江南·龙腾端午”为主题,通过展现吴地特有的端午民俗,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度促进“景区+商圈”联动格局,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现代快报讯 近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青“云”直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多家博物馆,聚焦苏州园林、昆曲评弹、苏绣宋锦等独特文化标签,通过实地调研与影像摄制相结合的方式,领略姑苏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记录守护优秀历史文化,赓续千年文脉。
水是江苏凸显的文化符号,江河湖海在此奔流汇聚。择水而居、逐水而迁,江苏的城市与文化,更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西邻太湖,北依长江,大运河穿城而过,古往今来万商云集,成为中国最富庶、最有创造力的地区之一。
新华社南京1月30日电 题:姑苏城里赏非遗新华社记者杨绍功、朱筱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往西,过胜利桥走百十米,就来到大儒巷38号。春节期间,到这里参观游览、拍照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坐落于大儒巷38号的古昭庆寺始建于元代。
在古韵悠长的姑苏城,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而汉服,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山塘街等历史名街焕发新生。当“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的诗意遇见现代科技的便捷,一场关于汉服文化的盛宴悄然上演,引领着古城文旅的华丽转身。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是一座与水紧密相连的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穿城而过的大运河,形成“三横四直”的水系格局,孕育了姑苏人家的特色风貌和生活方式,也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网苏州4月21日电(记者 曹静) 4月20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看中华传统文化在一片古街区里的传承与发展。平江路上游客熙熙攘攘,走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间。
姑苏古城北,步入一条小巷,在粉墙黛瓦间,人们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历久相伴的北寺塔。近10年来,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古城保护,以“微更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便利市民生活,盘活文物古建,引入创业创新,让这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彰显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