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泽5月20日,农历四月初二是孟子诞辰日,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将在邹城市孟庙举行。孟母为人们所纪念,是因为她教育有方,培养出一代圣人孟子。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名轲,战国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富贵不能淫《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同学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里特殊句式,判断句: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倒装句:此之谓大丈夫(宾语前置,应为“此谓之大丈夫”)。如需更多知识点,请看下面思维导图。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这篇文章比较简短,但蕴含的思想精髓极其深刻。以前学习的时候认识并不深,只记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陈大惠老师的讲座,我记得是关于人格和国格的,听他描述:那是在一个中外讲座上,有外国人问中国的国格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百舸争流,群雄并起,一时多少豪杰!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做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一屈一伸原是人与万物的本能,也是处世求存的智能,本能是先天的潜力,智能是后天的功夫也。
作者:赵金刚(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君子”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与人格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行的赞美,更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的高度体现。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君子形象的阐述,确立了“君子”的道德楷模地位。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之一。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孟子的思想主张着重于人性的善良和追求道德的完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常见的各种恶劣行为都是环境和教育的原因。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美德”一词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一般是指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作为伦理概念,美德不仅仅只是善的文化,还可以从美学范畴上加以认识。美德在善和美的认知中有着相对的一致性,也有着一定区别。在阐释传统美德之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的关系。具体来说,美德之美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