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你是否关注过滔滔江水中“最美微笑”的命运?数百种植物为何能在同一片森林里和谐共生?如何与林海中潜藏着的生灵来一场互不打扰地相逢?面对充满未知的山林,怎样成为一名“公民科学家”?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靠山吃山”的村民将何去何从?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主题为“星火之歌”的格致论道第108期暨2023年度大会科学文化演讲活动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农业、衰老、建筑、天文等领域的7位专家学者应邀发表演讲,他们在跨界演讲中分享各自观点和经历,让公众感受到不同领域闪耀的“科学火种”,听到热爱科学、
《大学》一开始就说: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啊.接着是一个讲做人的次序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了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一重境界: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昨天,有幸得到胡英亮老师的推荐,我参加了一期启予国学的《修身训练营》活动,地点就在中银大道正邦素质教育学校的多功能会议室。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从小立志,一心想成为圣贤,他笃信朱熹的“ 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这一学说,17岁那年,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劳思致疾”,一种刻骨铭心的失败。他格竹子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来理解“格物致知”呢?
文 | 正余弦今天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星空浩渺,宇宙深邃,看似与你我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航天技术、尖端科技,却又与我们的吃穿用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诸多看似“高大上”的航天技术正悄然民用化,部分研究成果被端上餐桌,入主衣橱,造福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