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江南丝竹,则是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一朵璀璨的艺术之花。起源于苏州地区,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江南丝竹作为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民间合奏音乐,在上海的传承已有三百多年,上海民族乐团更是拥有江南丝竹的优秀传统。10月21日,上海民族乐团“薪火相传”系列之“丝吟·竹唱——沈多米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
↓↓↓↓↓↓↓请点击收听↓↓↓↓↓↓↓A1.小霓裳(江南丝竹)2.春江花月夜(江南丝竹)3.流水(古琴独奏)4.鹧鸪飞(洞箫独奏)B1.行街(江南丝竹)2.中花六版(江南丝竹)3.文将军(江南丝竹)4.普庵咒(琴箫合奏)5.
12月14日,“丝竹清韵 海上雅集”2024年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活动音乐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举行,现场演奏了《江南丝竹乐新作品集》新书中的《品茗·观鱼》《白云赞》《烟水晴岚》《灯会》《明月染春水》等8首江南丝竹新曲。
江南丝竹乃“吴越之音、苏杭之乐”,是一种以竹类乐器、丝弦乐器为主的小型乐队,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一带,历代都会在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蓬勃发展、传播。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提及“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9月26日上午,《行街四合》的传统曲调在上海音乐厅响起。在演出中,观众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等,还能听到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六板三代同堂》,这一曲目精心复原了上世纪江南丝竹鼎盛时期广为流传的联缀套曲形式,既具传统意韵又富时代新意。
中新网上海10月22日电 (记者 王笈)上海民族乐团“薪火相传”系列之《丝吟·竹唱》沈多米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21日晚上演于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海民族乐团中胡声部首席、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沈多米领衔演奏,展现古典江南丝竹的时代风貌。
作为一项非遗艺术,江南丝竹在上海已传承三百多年。10月27日,四平路街道举办了“一丝一竹一世界 雅韵传承话文明”四平路街道江南丝竹展演暨《周氏江南丝竹百年传谱》新书发布会活动,不仅现场开启了江南丝竹音乐盛宴,还为新书《周氏江南丝竹百年传谱》揭开了神秘面纱。
在大家欢度春节的时刻昨天(2月1日)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的《2025年非遗晚会》下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新春大联欢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南丝竹的精彩表演成为了晚会的一大亮点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恰逢“春节——中
秀雅精细的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12月27日,“丝竹清韵 海上雅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迎新音乐会”在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东剧场举行,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江南丝竹演出团队以精彩的演奏,为观众献上一台江南风情浓郁的演出。
江南丝竹在上海的传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江南的风土和人文孕育了丝竹之音的细腻婉约,成为江南人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愁。江南丝竹也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一张名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乐团的江南丝竹演奏小组在海内外比赛和展演中屡获最高奖。
2024年4月14日,由自得琴社与太仓市文化馆全新创排的江南丝竹新国风乐集《江南好》在上海YOUNG剧场上演。江南丝竹音乐自古蕴藏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江南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本场演出是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主体演出之一,也是自得琴社“非遗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
昨晚,2021思南赏艺会特别邀请了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与上海民族乐团中胡声部首席、上海市非遗“江南丝竹”传承人沈多米与乐团演奏家沈多雷、陈昀颖、朱天津、于晓娜、王阳、吴弘烨为大家带来《紫竹留韵——江南丝竹与红色石库门》。
今天,“丝竹清韵海上雅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迎新音乐会”在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东剧场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8支江南丝竹团队,带来八首曲目,还与民歌歌手共同演绎了两支经典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和《四季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