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明成祖朱棣率军在成吉思汗的龙兴之地斡难河畔重创鞑靼部大汗本雅失里,战后,大量鞑靼部众向西逃亡到瓦剌部,接受大量鞑靼士兵和部众的瓦剌部的实力陡增,再加上由于漠北远离中原腹地,朱棣在取得斡难河之战胜利后就率大军回撤,瓦剌则趁明军后撤、鞑靼新败的时机向东扩张,占据了大量的鞑靼旧地,实力进一步增强。
鞑靼(dá dá)和瓦剌(wǎ là)是明朝时期对蒙古民族的不同称呼,它们代表了蒙古帝国在元朝灭亡后的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鞑靼主要是指东部蒙古,即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所控制的区域,而瓦剌则指的是西部蒙古,包括了蒙古帝国在元朝灭亡后分裂出去的各个部落。
马哈木死后的瓦剌永乐十五年初,出使瓦剌的太监海童回到明朝。海童上报明成祖朱棣:瓦剌对抗明朝,主要是马哈木的原因。如今,马哈木已死,瓦剌另外两位首领(贤义王太平、把秃孛罗)可以招抚。于是,明朝对蒙古的战略再次调整为,联络瓦剌,打击鞑靼。说起瓦剌人,总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整体。
电视剧《大明风华》,确实存在各种不合史实的剧情和细节,单是相对饱受好评的上半部前30集里,就有如下瑕疵:朱元璋的马脸画像和造型,之后在朱棣口中变成了“大明高祖皇帝”,朱棣一次次自称“罪人”“反贼”,说自己在猪圈装疯,吃了几年猪食,还对建文帝说要尊他为“太上皇”;姚广孝这个靖难谋主
也先的全名叫绰罗斯·也先,清朝时期译成额森,是瓦剌的首领。绰罗斯这个姓出自蒙古的斡亦剌惕部,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为蒙古族绰罗斯氏,突厥语为Oirat,亦称兀鲁兀惕部,汉义“森林百姓”,这就是蒙古瓦剌部的前身。
民间野史有一种记载认为永乐皇帝朱棣的母亲是蒙古人,或者是高丽国进献给元朝的妃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朱棣跟蒙古人的关系特别亲密,甚至认为其是蒙古人的遗腹子,还从多方论证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能够离这个蒙古老家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