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临床护士由于职称晋升或提升自我的需要,想要参与科研,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5月12日,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广东省社区卫生学会联合广州市大湾区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中心以“白衣天使 科研达人”为主题举办“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活动。
这是一场特殊的医学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最小的1岁,最大的72岁。不同于针落有声的报告厅,台下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此起彼伏,时不时还穿插着几声哭喊。有的孩子趴在椅背上到处张望,或是伏在桌子上睡觉,有的孩子拿着对讲机和家长玩游戏,把零食袋子揉成一团。
4.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保护研究团队陶凌陶凌带领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保护,他们同样在为战“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一些企业的牵头下,团队会整合企业、检测科、传染科和相关的患者资源,研发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方便临床的应用。此外,团队还会收集从临床发病到治愈,或
他在十多年前首次把代表着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技术从美国引入国内,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让中国数千例患者在神奇的“细胞刀”治疗后,肌肉不再震颤僵直,失去的生活工作能力得到了恢复。
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临床医生参与科研:必要与合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生由于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这也给医生参与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回首2024年,有了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加持的生命科学研究在生物计算模拟、基因和蛋白质等组学检测技术等领域做出了众多突破。科学家们不仅前所未有地深入到大脑、基因等生命“谜团”的核心,癌症、脑部疾病、慢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也出现了曙光。
2024年,生物医药行业不乏突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走向商业化;GLP-1减肥药国内上市,将公众的目光前所未有地吸引到减重疗法上;三项诺贝尔奖都颁给AI(人工智能),引发对AI的期待和担忧……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但许多人抱持乐观态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内科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研发了一种新型无毒农药“双烯双胺”。相关研究论文《双烯双胺:一种可替代百草枯的安全除草剂》日前在线发表于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分子植物》。
他叫林可胜,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人,出生在新加坡,协和医院第一任中国籍执行院长,中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之父”。这位浴血奋战在抗日一线涤荡灵魂的“战地天使”,参加过一次、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为正义而战。
10月17日,第五期复旦中山专利沙龙以“引领原创 赋能未来”为主题,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医院10项自研试剂转化项目与受让企业现场联合签约,签约总金额超亿元。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编者按他们恪尽职守,扎根临床,只为挽救患者生命;他们孜孜不倦,潜心科研,只为捍卫群众健康。在医院,有一批“临床+科研”双剑合璧的奋斗者,他们从临床需求出发,把科研和治病融会贯通,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
编者按 他们在手术台与机器人“共舞”,在追求医疗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让医学变得更有温度;他们接力援滇长跑,让青春在高原绽放;他们活跃在远郊社区医院,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用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
在全民战“疫”的当下,那些迎难而上的医务工作者,成为人们心中最可敬可爱的人,他们逆行向前的身影也成为最美丽、最值得珍藏的时代影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国产纪录片刷屏网络,一举拿下9.3的超高网络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