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屋故事巡礼(二十一)——行善积德自有福报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60年代与80年代之间。家乡有这么一种能人,他们虽然不是高等、专业的医生,甚至连土郎中都不是,但他们却掌握一门或者两门以上的绝技,免费给周围的人医治不按“套路”得病。比如民间所说的“攻心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何等的广大愿力,真正的想为自己乃至子孙积阴德,就要学习范仲淹,首先要发愿,发愿越大,力量才会越大,然后在这种广大愿力下,努力帮助一切众生,不求回报,不计较对方是否知道,没有任何目的与功利心。
大明正德年间,有一个叫王善的安徽商人。王善家财万贯,但是到了四十岁,妻妾都没有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有一次,王善外出做生意时,碰到一个相师,这个相师看人的祸福很准,他一看到王善,就准确地说出他没有儿子的事情。不仅如此,相师还对王善说,到了十月,你会有一场大灾难。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现代人常常疑惑:“我已经努力行善,为什么还没看到福报?”有人说,善有善报,但为什么有些人积德行善,却依然遭遇坎坷?有人说,命运无常,但为什么有些人仿佛总有好运相伴?
乾隆二十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甘肃平凉、庆阳等地,连年的天灾如同无情的巨兽,吞噬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与希望。干旱、洪涝接踵而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饥荒像一场瘟疫,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饿死的人数不胜数,哀鸿遍野,人间惨状,触目惊心。
袁了凡,明朝人,从小父亲死亡了,父亲是位悬壶济世的医生。临死前,看着年幼的儿子,想着他们孤儿寡母以后的生活,父亲对母亲说:“让孩子以后学医吧,学得一技之长,既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济世救人,学得好了,还可以成为一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