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奇奇和他的迷你农机农具 拖拉机、收割机、扬场机、打麦机……伊川小伙儿袁奇奇有先天性智力障碍,智力仅相当于五六岁孩子的水平,命运给他关上一扇门,他凭借自身努力打开了一扇窗,将旧纸箱、铁丝等变废为宝,手工打造出一个个做工精妙、细节逼真的迷你农机农具,精湛的手艺令人称奇。
近年来,阳高县王官屯镇钱家堡村村民高占山巧手妙思,同女儿高杰利用废旧电动自行车、太阳能板及相关零件,改造自制出太阳能除草机、打药机、收割机和开沟机等多款轻便实用的电动农具,成为村民们种地时的好帮手,并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当地传为佳话。
80后的农民李有财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他从小就喜欢捣鼓小玩意,喜欢发明创造。有一次,李有财看到母亲在地里干活补苗,不停弯腰浇水,很是心疼,于是他很快构思出了“移苗器”的雏形,并将制作过程拍摄上传到快手,不成想观看量超百万。
6月25日,在万荣县里望乡上井村73岁的王吉中老人家中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原来,老人纯手工制作的扇车、织布机等迷你农具惟妙惟肖,大家纷纷来瞧新鲜,看看这些将被历史淘汰的农具。 王吉中老人从小对木匠活感兴趣,18岁后开始学习木匠,经过自己的努力,渐渐地,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木匠。
中华文明五千年,流传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民间口传心授的形式相传,正是由于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才让许多的老手艺流传至今,有的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可是在民间文化中却占有一席之地,在鲁班的传人中,民间历代也不乏能工巧匠,他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留下许多作品甚至还发明了许多让人惊叹的工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牛人,神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少人为了更好地工作从而发面了很多省时又省力的农用工具,不过也有人觉得有些农具在使用起来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的方便,于是又加以改造,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就像小黎下面要说的这位农民大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