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徐文欣)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在105年前的这场战争中,有几十万华工从中国出发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在艰苦条件下从事繁重、危险的工作。当下,他们的事迹正逐渐被主流社会所知晓、正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张润晨编辑|t引言一战的德国到底经历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直在赢,一直在赢,但是就是始终都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
当地时间11月11日,塞尔维亚在多个历史场地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纪念一战停战日。△塞尔维亚总理武切维奇代表总统向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致敬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众多政府官员和外交使团聚集在一战士兵公墓前,向阵亡将士表达敬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参战国家达33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各国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19世纪末,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要求重新划分世界殖民地,这就严重威胁到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各国矛盾日益激化,其中,主要矛盾有四对,即英国和德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矛盾,俄国和德国的贸易矛盾,法国和德国因普法战争的矛盾,以及俄国和奥匈帝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于是,矛盾重重的欧洲,在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组成同盟国,与此同时,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三国协约”组成协约国,共同对抗同盟国,从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
战争总是关联着离别、死亡与创伤。战场上的硝烟散去,并不表示战争的结束,相反,可能还意味着另一场关于“真相”和“记忆”战争的开始。近期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诉说的便是一个复原战争真相、打捞战争记忆的动人故事。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1917年,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加入“协约国”阵营,具体方式为派遣约14万劳工前往欧洲,帮助挖战壕、运送伤兵及物资、到兵工厂做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