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45弄,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悬挂上了五星红旗,老弄堂里一片喜庆的气氛。“侬看阿拉这条弄堂,这几天多么漂亮。”9月30日,记者走进山阴路145弄,居民陈亚鼎高兴地说道。这条弄堂有个称谓“国旗弄堂”,因为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曾长期居住于此,居民们都为此感到自豪。
#2024海上她故事她是居民心中的“贴心人”是同事眼中雷厉风行的“黄书记”坚韧果断是她的“标签”一双温柔且坚定的眼神透露出对社区工作的无限热爱她是老西门街道龙门邨的“领头雁”她身体力行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诠释着社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从“金融白领”到“小巷总理”始建于1935年的龙门
上海市四川北路沿线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海派弄堂”,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为了让游客们更好地体验海派弄堂的韵味,由四川北路沿线弄堂居民丁沪、陈荣庆、徐欣然、沈美丽、瞿俊等组成的虹口区10位海派弄堂“导游”经过培训,今天(5月1日)正式上岗,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弄堂里的故事。
在上海长宁虹桥街道虹许居民区的张虹路90弄小区,居民区依托“自治全民星”项目,不仅打造了垂直绿化墙,同时培育了一支“绿意融融公益团队”,让这个“迷你型”社区也拥有了亮丽的风景。走进张虹路90弄小区,笔直的弄堂一眼便望到了头。弄堂长130米,宽3.5米,一幢狭长的居民楼坐落一旁。
在上海近万条弄堂中,鲜少有被称为“胡同”的,而华山路上却有一处,名为大胜胡同。一百多年前,英国律师威廉·韦恩·德莱蒙德买下这块土地,建造了一幢英式洋房,经过天主教普爱堂的开发,逐渐形成了大胜胡同这片新式里弄住宅。据《上海地方志》介绍,因业主是北京人,故取胡同为通名。
最近,淮海中路1857弄的多个弄堂转角都新加装了壁挂式反光镜。虽是一件小事,但对居住在弄堂里的150余户居民来说,却是日常出行安全的一桩大事。促成这件“关键小事”的是徐汇区天平路街道康平居民区今年全新创立的青年自治品牌“hui·治青年坊”的志愿者。
以下是上海人都不知道的弄堂:复兴东路427弄(思仁里):位于上海老城厢,是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石库门弄堂,曾是许多上海滩移民初来乍到的第一站。愚园路749弄:曾是老上海三大特务的老巢,内部构造复杂,有22幢风格迥异的花园洋房,房屋风格、构造多变。
10月2日,上海的“广东弄堂”里刮起一阵地道的“潮汕风”,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携手上海潮汕联谊会等将潮汕的街头巷尾“搬”至上海,汇聚100余种潮汕地道美食特产,以及潮剧、潮绣、潮瓷、潮雕、潮塑等潮汕特色非遗文化,带来为期四天的潮汕美食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