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的上下五千年,就会发现“教化思想”一直贯彻在其中,其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儒教思想,其次就是佛教、道教、这三大教中最为神秘莫测的便是道教,它是根据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出来的。
在古代,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中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也称“四神”、“四灵”。在《周易》中,四象是指从两仪(阳仪和阴仪)衍生出来的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即指四季天然气象。
《易经·系辞》中有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台湾易学大师邵伟华先生在《周易与预测学》中提到:“两仪生四象,是阴阳相重,阴阳交合而至,两个阳爻相重为太阳,两个阴爻相重为太阴,阳爻与阴爻相重为少阴,阴爻与阳爻相重为少阳。
在《第一课》里面,我们详述了“无极”与“太极”的概念和关系(点击此处查看原文),“太极”乃是两仪之始,四象之初,《周易·系辞上》讲:“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这里,“两仪”指的是阴阳,即阳仪和阴仪两种状态,乃大道之本。
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分阳仪和阴仪两种,表达阳仪和阴仪的图形有很多种,上图是有代表性的两种,如图:《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里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
自孔子以来,多把‘‘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代表四象,用两阴、两阳、一阴一阳、一阳一阴代表四象符号,其内容、符号皆不见于经传,也不代表什么物象,用词怪异粗俗,不合易经‘‘言者尚其辞’’之说,也不合易理,显然系后人附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