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已经发现了这篇于今年4月发表于「Journal of the Korean Crystal Growth and Crystal Technology」的室温超导体论文,它已通过同行评审,测量结果要更详尽。
“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把LK-99错认成超导体的原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雒(luò)建林告诉澎湃科技。一篇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最新发表在arXiv网站的预印本论文可能为“LK-99是室温超导体”画上了句号。
深夜的北京,一束幽蓝激光穿透真空腔体,显示屏上的数字突然定格在-20℃——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正在改写人类能源史。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刚刚宣布:成功实现镥-氢-氮化合物在1GPa压力下的20℃超导态!全球超导竞赛的终局之战,悄然拉开帷幕。第一部分:临界温度突破意味着什么?
3月9日,“室温超导”成为热词,据媒体报道,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及其团队日前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已经创造出一种可以在室温(room temperature)条件下实现超导的全新材料。这一成果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10月25日上午,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WLA大学校长咨询与协作委员会创始成员薛其坤教授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以《材料与科学发现》为题讲述物理和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
日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兰切·迪亚斯及其团队关于室温超导的一项新研究,曾轰动全球。迪亚斯称,他们研发出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的材料。3月10日,迪亚斯告诉红星新闻,虽然在半年前首篇“室温超导”遭遇撤稿争议,但近期的两次接连“成功”令他激动,受到了鼓舞。
现代快报讯(记者 孙苏皖 储希豪)3月8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在其网站发文称,该校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的材料,这被认为是一项历史性突破。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也刊发了这项研究的成果论文。一时间,有关“室温超导”的词条冲上热搜。
3月9日,同步上线Dias团队的论文,题目为“Evidence of near-ambient superconductivity in a N-doped lutetium hydride”,同期发表科研同行的News & Views文章“Hopes raised for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but doubts remain ”。
2023年6月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拉塞尔·海姆利教授团队在预印本平台arxiv发表论文称,其研究支持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团队3月在《自然》发表的研究结论,即氮掺杂氢化镥材料可以在近常压下实现室温超导。
这几天,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超导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事情的起源是,3月8日,《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迪亚斯团队的一篇论文,讲的是该团队合成了一种“镥-氢-氮”的三元化合物,能在近常压和室温条件下实现超导。
据报道,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高丽大学等团队研究人员发布论文,宣称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被命名为LK-99。现有超导材料大多需要在极低温度下才能工作,这大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研发室温超导材料一直是全球物理学界寻求突破的方向。
有一种神奇的技术,能让电流传输时完全没有损耗,就像在一条没有摩擦力的高速公路上跑车,这就是超导技术。超导技术一直以来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科技的美好幻想,超导技术一旦突破温度限制,能源、信息与交通技术的代际跃迁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