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外宾在三亚实地参观考察。图为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铜像前,外宾插秧缅怀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中新网记者 王晓斌 摄11月14日,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外宾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三亚大茅远洋生态村实地参观。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试验田查看玉米植株。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今年31岁的卢旺达小伙孔七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专攻玉米育种。2019年,孔七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校读博至今。
2023-07-06 00:32来源:新华社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新华社塔那那利佛7月5日电 对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农业技术专家朗博阿萨拉玛来说,人生高光时刻来自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两次相遇。与袁老和杂交水稻技术之间的不解之缘,带给他“相信梦想的勇气”。
从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到减贫示范村建设,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始终致力于培养农技人才,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在中国,也有许多正在学习农业技术的非洲人。认识一位正在中国读书的卢旺达小伙子——孔七,他有个心愿,那就是做“非洲的袁隆平”。
在2006年举行的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特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当时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仅每公顷2.5吨,而如今这一数字翻了三倍还多,达到了8吨,比当地品种多产100%到300%。
5月22日,袁隆平去世消息公布后,CGTN记者李菁菁在个人海外平台发布了这一消息,配文到:“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帮助世界各国人民摆脱饥荒,他的杂交水稻遍布中国、越南、印尼、非洲、美国,他的梦想是造福全世界百姓。
“亲爱的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6月28日湖南长沙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RAKOTOSON Philibert)站在袁隆平院士墓前久久凝视着墓碑他捧起一碗杂交水稻稻米献给袁隆平院士“如果没有袁隆平老师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示范基地,孔七在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雄穗。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新华社合肥8月15日电 题:“我想做非洲袁隆平”——一位卢旺达留学生的农业梦想新华社记者马欣然、赵金正时至立秋,艳阳高悬。
3月5日开始,每天13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环球资讯广播四家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融媒体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关乎民生大事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试验田查看玉米植株。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今年31岁的卢旺达小伙孔七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专攻玉米育种。2019年,孔七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校读博至今。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的导师宋有洪(右)在办公室内指导孔七(中)和其他学生学习。今年31岁的卢旺达小伙孔七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专攻玉米育种。2019年,孔七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校读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