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面积有1.33平方公里,目前有75户人家,265人。后沟古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距今已经一千二百年历史。小小的古村落,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活化石。
中新网山西新闻4月11日电 4月10日,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次区委书记张英杰带队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和学习践行“千万工程”工作开展调研。副区长王艳龙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在新建街道华钜社区,张英杰详细了解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引领下治理体系建设、居民服务保障等工作。
盛夏时节,晋中大地万物并秀,行走于乡村小镇,一村一幅画、一步一美景,溪水潺潺鸟鸣山涧,乡村田野苗木葱茏,红花绿树相映成趣,柏油公路通畅整洁,农家院落干净漂亮……晋中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探索以打好农村垃圾革命攻坚战为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让乡村增“颜值”、
中新网太原7月24日电 题:山西晋中:人居环境整治为美丽乡村提颜增质作者 杨杰英 钟劲曾经的土路、土坑,经过绿化、美化,如今蝶变为打卡点;曾经不起眼的农家小院,经过个性化打造,如今成为开门迎客的农家乐……村居环境的嬗变,让黑水村通过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好风
后沟古村,层窑叠院,梯田绵延。云竹湖畔绝美仙境惹人醉。走进绵山,与风景相约、与历史对话。晋中,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尽揽山河之大美,演绎家国之大戏。“两山夹一川”的地质风貌,赋予了山西独特的自然禀赋,也造就了晋中多样的美景奇观。
晋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随手扔”变“随手分”特色垃圾箱成“风景” 自动感应开合、智能除臭、满溢报警……近日,在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智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屋成为村民的“新宠”。
山西省晋中市东北方向约20公里,有一个村子。村前一条河水潺潺流过,河上架着一座石桥,石桥以东倚崖而上,石径蜿蜒,层窑叠院,石桥以西则修建着一座观音堂,坐南面北,雕梁画栋。堂内的西殿南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为明代天启六年重修时所立,碑文称此庙“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来源:科技日报 【乡村振兴】◎通讯员 李娟 本报记者 韩荣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生态为底色,以特优为品牌,以融合为路径,深入推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把风景变成产业,“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真正让村民看到变化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10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专栏发表记者陈聪撰写的文章《三口水缸,一篇乡愁》。(一)这是凌晨1点多的中原大地。潘清林从床上爬了起来。摸着黑,趿着鞋,用凉水浸了脸,进厨房。和面,给馍整形,生好火,上蒸笼。
后沟古村被称为“中国北方世外桃源”后沟古村一角张壁古堡迎来新游客依山而建的湘峪古堡张壁古堡内的古建独具特色编者按镶嵌在悬崖绝壁上,散落在群山环抱间,掩映在青山绿树中,一座座古老的传统村落,如同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总是给人无限遐想……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
外国青年走进中国乡村,孟加拉国留学生徽因(左)在后沟村民居前拍照打卡。高雨晴 摄中新网晋中5月3日电 题:“Z世代”外国青年中国乡村行: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中国作者 高雨晴 杨静“第一次走进中国乡村,感受到中国古村落的魅力,也看到了新农村的变化,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写在前面的话: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及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各项部署,本报精心策划“贯彻‘156’战略举措 奋勇争先看晋中”系列主题报道,旨在全景式展现在市委“156”战略举措指引下,各县及各部门以全面深化改革破局开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