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
写在前面:写一个人很难,要写出他的人生历程、学术历程、思想历程更难。怎样写出他的伟大,怎样触及到他的灵魂深处,怎样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短时间内,别说读懂,就算读完孙正聿老师这部深刻厚重优雅的“大书”,也是难上加难。
在吉林大学教学、做研究近40年,这位哲学家、教育家的成就,可以用一组数字大致勾勒——3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部著作入选“国家文库”,6次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5部著作获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110篇引领和推进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学者,是近10年我国哲学学科被引率最高学者,是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发文最多的学者之一,也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就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
孙利天,男,1952年生,吉林省舒兰市人。当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没有什么书可以读,我从我们中学语文老师那借到了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读不懂这本哲学教材,只是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没想到从此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论点摘编】 孙正聿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撰文指出,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源于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但只有“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并“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能真实地掌握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推动哲学中国化,“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辩证法唯物论是最和实践一致的哲学,在今日的中国,它是一切以抗战的实践为依归,而绝对排斥学院式的空洞的争论”。